-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鉴王阳明教育思想,促进声乐教学.doc
借鉴王阳明教育思想,促进声乐教学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人对其评价其高于孔子,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很值得后人研究、借鉴。本文选取其教育思想中的知行合一、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三个与声乐教学规律契合较为紧密的点,结合声乐教学实际略加论述,希望借助古代优秀教育思想,促进高校声乐教学。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促进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78-02
王阳明(1472~1529),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在他的推动下,至明代达到又一历史高峰,有人认为:“王阳明是比孔子更具有代表性的圣人”。[1](p8)王阳明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分为治学、为官、从教三方面:治学,其博采明辨,“阳明学派”盛极一时;为官,其文武兼备,扶大厦之将倾;从教,虽政务繁忙仍多年不辍,“‘王学’弟子遍天下”。[2](p5)在长期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王阳明教育思想概要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为“致良知”,是在补救南宋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段用功。”[3](传习录p33)王阳明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3](文集p107)何为“致良知”?简言之,就是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做到”;在实践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教育思想另一关键主旨为“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缘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3](文集p26)在此,王阳明将志向喻作“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阐明立志对于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人贵有志、学贵立志、志不立则事不成。
此外,其教育思想还有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贵自得、独立思考等诸多方面,有些非常契合高校声乐教学规律。
二、合理借鉴,促进教学。
1.知行合一,着实躬行。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要求学以致用。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传习录p3)他还说:“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3](传习录p35)这里,他通过学射箭必要射中目标,学书法必要亲自挥毫等鲜活事例来说明“行是知之成”,强调知行一致,摒弃和侧面批评了清议空谈、知而不行。
“知行合一”说对高校声乐教师而言意义重大。毋庸讳言,声乐理论教学不可或缺,诸如声乐文化学、声乐美学、歌唱心理学等等,得益于蓬勃发展的出版事业和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声乐教师获取理论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绝大部分声乐教师张口“先进理念”、闭口“最新方法”――说起来头头是道。遗憾的是,一些人往往不能以自己精妙的演唱验证自己的歌唱理论――实践能力有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道听途说、甚或是以讹传讹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太容易不过;但踏踏实实求证某种理论的可行性、将多如牛毛的理论去伪存真、将好的理论身体力行却需付出艰辛劳动,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试想,“一个自己根本不能唱的人,去教别人唱,这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就好像一个大师傅,根本没有吃过红烧肉,却非要教别人怎样做红烧肉,不可想象。”[4](p86)难怪马金泉教授提醒声乐教育工作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能真正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切忌非实践产生的空幻理论。”[5](p27)摒弃空谈、知行合一,否则误人误己、贻害无穷。
2.长期积累,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王阳明另一重要教育思想,为此他有著名的种树之喻――“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3](传习录p11~12)还讲到:“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3](传习录p26)这里,他指明教学不能拔苗助长、不能疏懒懈怠,只要日日“浇灌”,“小树”自能逐渐成长,何愁枝繁叶茂、开花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