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英雄路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荒芜英雄路1

张承志 《荒芜英雄路》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1948- ) 回族,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 著名作家 民族史研究者 油画家 哲合忍耶派教徒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他以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激烈的审美品格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因独特的创作主题,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精神漫游者。他早期作品以草原生活为题材,稍后崇尚追求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派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然而他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倾向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的作品处处表现出他精神上的痛苦。痛苦源于思想的内在紧张:源于宗教信仰、民族立场和文化背景的紧张。源于对中国的现实和文化的批判与捍卫之间的紧张。    张承志的痛苦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文化精神混乱的反映。 王蒙:痛苦的张承志(节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执着的精神追求者、一个精神领域的苦行僧、跋涉者,一个由于渴望得太多而痛感着精神匮乏的,严肃到了特立独行、与俗鲜谐地步的作家。 ……. 他的读者越来越不那么多,但影响却不可低估。 ——《读书》1992年第7期 同行的评价   这一类作家总是极其认真,严肃,因而也便极其痛苦。他们对文学还抱有宗教般的神圣情感,他们无法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他们也无法以实验的态度对待。他们将心灵凌驾于一切之上,痛恨形式主义。张承志又是其中尤为激烈的一个。 ——王安忆:《孤旅的形式》 《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本文可用如下一句话来概括: 两条线索作骨架,抒情文字为血肉。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1.两条线索 显在的叙事线索: 抵达——等待——出发——发现——沉思 隐藏的情感历程: 空虚而又愤世嫉俗的精神——被血性蒙古人感动——朝圣般的震撼——独特的沉思与感慨——获得傲视世俗的精神净化与力量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2.充满男性力量的抒情文字 蔑视世俗的发泄:过北屯时,有一蠢肥的女人上车…… 反叛传统的快感:正在忙着蒙古史硕士生论文的我…… 朝圣心态的表露:我突然看见了一条痕迹,有一个形状突然出现了…… 独特的沉思与感慨:就这么静静地,我仿眼睁睁看见一切都沉入暮色……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2.充满男性力量的抒情文字 独特的沉思与感慨:真的写上这几行文牍是为了备忘么?也许只有我知道它的史学价值 …… 对英雄的崇拜:英雄的时代结束了。我只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英雄…… 精神上获得的充实: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重访阿勒泰。我也没有搞那个“科学研究” ……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多维度劲悍的张力 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往古英雄们消逝与现实世俗存活的无形冲突; 英雄精神与教条主义的冲突:创造历史的鲜活英雄精神与拘泥于各种条规之中的“书蛀”式研究的无形冲突; 自然生态与人化环境的冲突: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以及融入其中的牧民们与鄙俗的社会生态之间的无形冲突;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强烈对比与无奈表达 在这种种矛盾冲突中,作者以对比强烈的笔墨表达了他精神上的选择,但同时也传达出深深的无奈。 这是本文与同样写访古探幽的游记散文最大的不同。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4.张承志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广袤的边疆:雄浑荒凉或风景如画; 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民族英雄; 历史遗迹以及作者以历史学、民族学专家身份所作的直觉判断; 边疆底层民众身上潜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反抗精神; 对上述一切深深的热爱,以及对发达都市、资本主义、世俗传统的极端厌恶蔑视; 思想的力度和文字的优美两者完美融合。 三、思考与讨论 1.本文与一般访古凭吊的游记有何不同? 2.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与心态?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探寻却又不屑于“研究”? 3.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时代,人是否还需要超越自身利益的宏大理想?为什么?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