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 (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能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B、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离开社会的联系,人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不能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意识性:意识性,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思维的自觉的人。 (3)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主体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主体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通常以主体存在的规模为标准,把主体划分为三种形式: 个体主体:个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或细胞,任何认识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个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 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组织和群体。实际上,个人总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去进行认识活动。 社会主体:是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人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认识的客体 (1)客体的含义: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 (2)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b、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起来成为实践和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c、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3)认识的客体有三种类型 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社会客体: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存在,产生出自己的社会关系。 精神客体:包括人的精神活动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和精神产品(如知识、理论、文艺作品等)。 3、认识的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 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 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制的世界语)等。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客体进行改造,使主体实践目的得以客观化实现出来,在客体中打上主体意志的烙印,这是“自然的人化” ; 另一方面,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改造,不断形成新的观念、新的能力这是,“人的自然化” 。 (2)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主体在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掌握客体。 (3)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集中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需要。 (4)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的正确认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在事实上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是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需要和实践水平决定的。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进步。”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