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眼泪的文化成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僧眼泪的文化成因.doc

唐僧眼泪的文化成因   摘要:作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角和西天取经的领导者,唐僧给我们呈现的多是软弱的一面。尤其是他在遇到困难或被妖怪捉住时,往往会流眼泪。一个人物的塑造,背后必有其原因。本文就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唐僧的眼泪。   关键词:唐僧;眼泪;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27-02       在《西游记》的原著文本中,很多读者会发现作为西天取经团体的领导者,唐僧在途中很多场合都哭了。古语有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作为堂堂五尺男儿,唐僧的眼泪比起他的弟子来就多了很多。这些眼泪或是因为对前途的恐惧,或是因为被妖怪捉了去对性命的担忧。例如第十五回,唐僧的坐骑在鹰愁涧被小白龙吞吃,他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完,泪如雨下。第四十七回,面对“茫然浑无海,一望更无边”的通天河,他大惊失色,哽咽道:“徒弟啊,似这等怎了?”即使在九十一回,在被三个犀牛妖精捉去后,唐僧依旧哭了很多次。“那妖更不来赶,招会群妖……那师父一则长斋,二则愁苦,哭啼啼的未敢沾唇”、“才转过厅房,向后又照,只闻得啼哭之声,乃是唐僧锁在后方檐柱上哭哩”、当把八戒、沙僧拖至唐僧前。唐僧见了,满眼垂泪道:‘可怜你二人也遭了毒手!悟空何在?’”、“唐僧有滴泪道:‘我悟空徒弟怎么不见进来?’”。一回之中就哭了这么多次,和悟空的勇敢比起来,怎么会不招人厌呢?   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吴承恩有意将唐僧塑造成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逢难必哭的形象。本来作为师父和实际的领导者,唐僧应是一个很刚硬的形象,但是在师徒四人中他却成了最不受人喜欢的角色。而且唐僧本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几个徒弟保护其去西天取经展开的。但是在历来的研究中,专门研究唐僧的很少,反倒是他的徒弟尤其是孙悟空备受人们青睐。人们多是以一种厌恶的眼光来看待唐僧。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思考,为什么吴承恩要把唐僧塑造成这样一个如此爱哭的形象,本来作为取经故事的核心的人物,唐僧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这个特殊位置大放异彩的,但是作者偏偏在有意的减轻他的色彩,其原因何在?我想,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一下。   一   众所周知,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游故事曾以各种民间说唱和表演艺术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今天所能见到的说唱、戏剧文本仍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以及《西游记平话》的某些片断等。因此从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来看,再加上说唱文学和宋代话本文学的影响,《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塑造有其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唐僧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唐书》、《大唐西域记》以及玄奘的高徒慧立所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均有记载唐僧取经是在山川阻塞、万里迢迢、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只身西行的。他孤身一人,犯险西进,出玉门关,过五烽,横越莫贺延沙。这期间唐僧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但西去印度取经之心丝毫未曾动摇。应该说,历史上的唐僧具有一种独行天下所向披靡、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前进的豪侠气概。宋代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神话创作,虽然已经把自然力神化,而且还增加了唐僧弟子“猴行者”这一神话角色,但唐僧的这种豪侠精神和英雄气概还依然保留着。这时的唐僧不仅勇于、善于克服困难,而且处变不惊、法力无边,依然无愧于取经领袖的称号。   而到了《西游记》中,唐僧应有的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几乎全被行者孙悟空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唐僧弟子的人数也由《取经诗话》中的一增加到四:一个降妖开路,一个帮挑行李,一个擎幢护驾,一个充作坐骑。唐僧的护法神灵也由《取经诗话》中的两个增加到非常可观的地步。《西游记》第8回写观音云“老僧为唐僧西游,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莱三岛。……”地上既有四个弟子保驾,天空又有十方保官护法,唐僧圣则圣矣,而其固有的“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也随之而消失。唐僧成了胆小懦弱、迁腐无能的黯然失色的人物:临危怯懦,逢难必哭。以至于连猪八戒都说:“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   可见《西游记》在其接受流传之中就在慢慢弱化“唐僧”的形象,新的因素的加入,更淡化了本应处在中心位置的主题人物。新的元素的加入――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出现,使得故事更为丰满,更加曲折动人,人们在欣赏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喜好来影响作家的创作,无论是从说书人的口头创作,还是到作家的案头之作,都深深地影响着作品的故事内容的转变。作家在创作中会考虑到作品的接受问题,因此,在创作中,也就不得不顺从人们大众的喜好而作一定的改变。因此作者塑造了一个懦弱无比,毫无抵抗能力的唐僧,其实是为了平衡角色的分配。要不然,唐僧也是法力高强,那他一人就可以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