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安徽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探析.doc

清代安徽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 为改变清代农业落后面貌,清政府实施了农业改良和推广,但在农业改良和推广中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战乱、灾荒、人才缺乏和体制弊端等,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清代安徽农业推广成效不佳。   关键词: 清代 安徽 农业推广 影响因素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历代就倡导以农为本,甚至不惜牺牲商业保护农业的发展,即普遍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历代在农业发展方面均有过探索和尝试,试图进一步推动安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清代,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较为重视,试图通过农业改良和推广来改变安徽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现状,诸如颁布兴农法令、设置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等。[1]但是由于历史上主观的和客观的种种因素影响,安徽的农业发展依然滞后,不如人意。本文从战乱、灾荒、人才、小农意识、机制等方面集中探讨影响清代安徽农业推广的因素,以期有裨于学界的研究。   1.战乱频繁   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再加上政治腐败,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均已完成了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实力猛增,扩张速度也不断加快,庚子之战(公元1900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捞到了许多好处,野心进一步膨胀,西方列强把他们侵略的魔爪进一步伸向中国内地,不断制造混乱和事端,以期获取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西方列强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更激起了广大农民的激愤和反抗,各地反洋教、杀洋人、砸洋学事件并没有因义和团的失败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同时,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地主豪强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引起农民的暴力反抗。在痛失家园和亲人的困境下,农民或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或与秘密会党结合在一起,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组织,社会更加混乱和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为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相互攻伐、抢钱抢粮、骚扰百姓。这种兵荒匪乱、民不聊生的艰难状况,使清末社会更加动荡,人心惶惶。多年的战乱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百姓流离失所,此时的清政府实行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对广大农民来说吸引力急剧下降,农业改良和技术推广的脚步受到阻碍和制约。   2.灾荒严重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就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以近代为例,中国就先后发生如黄河决口、咸丰年间的蝗灾、光绪初年华北大旱、1915年珠江大洪水等严重灾害。而清代安徽自然灾害更是频发不断。在自然灾害中,安徽主要受到水灾和蝗灾的影响为甚。   (1)水灾频发。水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可估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644―1911年,安徽省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174次,居清代安徽自然灾害前列,给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与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水系流域看,清代安徽水灾次数最多的是中南部的长江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一带。水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摧残和损毁。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的毁坏,田地、房舍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破坏,劳动力的伤亡损失,等等。水灾不仅淹死了人畜,而且带来了瘟疫和饥饿,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素质,导致人口的急剧减少,农村损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水灾除造成农村人口的损失外,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也下降。每当大的灾害发生时,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就向外迁移,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不利于农事的开展。   (2)蝗灾奇重。据《皖志述略?阜南志》载,淮河沿岸,水旱蝗灾长期为害,阜南、颍上、凤台等县都是灾情频发之地。蝗灾的出现有时广袤达数百里,持续数年不绝,势单力薄的小农只能仰天嚎哭,无可奈何。   水灾和蝗灾的频繁爆发,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衣食,这为农业改良和推广带来了严重的阻力和障碍。   3.人才短缺   在农业推广中,主要依靠清政府的一些官员来推动。许多官员均是贪污腐败、昏庸无能的碌碌之辈,对于农业技术改良和推广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知。部分官员则虚心学习西方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加以运用,然而,中西方的差异和各方面的因素则使其手足无措,无法应对。此外,作为农业推广的主要动力和受益者――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过低,无法实践和运用是农业推广难以取得较大成效的重要原因。清末推行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是进步的,但新式学堂的设立在客观上剥夺了农村大部分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乡村教育破败落后的状况,使广大农民失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渠道,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受阻。如此,农业改良和推广的步伐势必受阻。科技兴农必须依赖具有近代农学知识的人才,而清代农学人才的极度缺乏则无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虽然,清代部分官员如张之洞等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