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功因素解析.docVIP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功因素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功因素解析.doc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成功因素解析   摘要:作为具有完美艺术价值的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从一出台就引起世人的一致赞美,在西方,它妇孺皆知,提到歌剧人们就会想到《费加罗的婚礼》,而费加罗的名字与莫扎特的名字一样誉满全球。本文通过挖掘《费加罗婚礼》的“政治炒作”与“莫扎特抓住时机”等背景,运用新的音乐创作手法,来分析其成功的系列原因。   关键词:莫扎特 博马舍 政治炒作 创作特点      一、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与“政治炒作”      博马舍是法国妇孺皆知的戏剧家,原名叫皮埃尔?奥古斯丁?加隆,生于1732年,1799年去世。   由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演出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博马舍创作政治喜剧的热情,他于1778年写成了第二部杰作《费加罗的婚礼》(以下简称《费》)。这个时期,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革命的气氛在全国范围内笼罩着。博马舍在生活上、事业上接连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使他对贵族阶级和封建官僚机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反映到剧本上,其蕴含的启蒙思想也就更加浓郁,而讽刺也更加强烈。   《费》是博马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喜剧,思想之深刻,揭露之犀利,惊动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路易十六于1781年阅读这个剧本以后,对其中流露出来的反封建倾向,非常不满,就下令禁止公演。博马舍诉诸舆论,在公众支持下,终于冲破了禁令,于1784年首次在巴黎公演。观众如痴如醉,连演一百多场,场场满座,博马舍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荣誉达至顶峰。   他的敌人对他怀恨在心,攻击此剧本中的描写存在许多不道德行为:伯爵勾引女仆、伯爵夫人垂青侍童、侍童又同众多女人谈恋爱等,博马舍为此写了长篇序文予以驳斥。可是他的敌人仍不善罢甘休,其中有一名叫苏亚的官员,在审查《费》时,要阻止它上演,在法兰西学院讲演时,又公开毁谤这部剧本,并化名在报纸上攻击它。几番下来,博马舍无法继续忍耐下去,写了一封辩护信给《巴黎日报》,信中写道:“为了一出戏剧公演,我连狮子和老虎都克服了。在成功后,您还想强迫我像荷兰女仆似的每天早晨用柳枝打臭虫吗?”苏亚心里认为臭虫暗指他自己,那么“狮子”和“老虎”是指谁呢?他的敌人咬定他指的就是国王和王后。国王的弟弟普洛瓦斯基伯爵,曾匿名在《巴黎新闻》上写文章诋毁博马舍,对其仇视已久,这一次他逮住机会,将事情告诉了路易十六。当时,路易十六正在玩纸牌,用铅笔把逮捕博马舍的命令写在纸牌上,随后博马舍就关进了圣拉撒监狱。   博马舍由此无故被捕入狱,消息一在法国传开,舆论立时哗然。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使朝廷惊慌失措,于是便想把博马舍偷偷给放出来,可是博马舍不答应,非得要求诉之法律,但他的要求最终还是被拒绝了。朝廷为了平息博马舍的愤怒与不平,绞尽脑汁,在他出狱的第二天,各部大臣几乎都到场观看了《费》的演出。路易十六还特意下令在泰亚侬戏院上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王后在剧中亲自扮演罗丝娜,而费加罗则由阿多亚伯爵扮演。   这个剧本上演的过程,是封建与反封建两股势力的斗争过程。这种发自博马舍和民众内心的反封建热情,在一开始就把《费加罗的婚礼》推到了社会的最前沿,而封建势力的竭力阻扰又使人们倍加关注《费》,最终以博马舍为代表的反封建行动取得完全胜利,不仅带来了《费》演出的极大成功,而且使人们对统治阶级憎恨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这种政治斗争虽然是博马舍及民众自发的,情不自禁的,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政治炒作”的作用。   《费》是博马舍最成功的政治戏剧之一,演出后很快传到国外,并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在好几个国家的大都市上演。在此基础上1786年莫扎特把《费》谱成歌剧。      二、莫扎特与博马舍之间的心灵共鸣      首先,莫扎特与博马舍的生平十分相似。他们都处在18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没落时期,虽各自所处的国家不同,但整个欧洲都处在新旧政体的交替之时,人民对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不满。从横向上看,1776年美国的独立战争坚定了欧洲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决心,也加速了法国君主政体的覆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无论是博马舍的戏剧《费》还是莫扎特的歌剧《费》,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其次,莫扎特与博马舍都属于第三等级。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第三等级的劳动人民总是为最上层阶级服务的。博马舍的《费》这部喜剧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与民众的鼓舞,对封建贵族制度的揭露和讽刺,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第三等级手中挥舞的革命旗帜。而拿破仑则认为戏剧《费》的成功上演在当时就已经是“在进行中的革命”了。所以莫扎特在看到博马舍的剧本时,被剧中的内容所打动,并产生共鸣。      三、莫扎特把握了良好的契机。      把《费》改编为歌剧的想法,一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