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舞绘山乡意趣.doc
舞绘山乡意趣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山花灯舞蹈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表演特征进行全面阐释,来深刻揭示出独山花灯的表演艺术特征及其成因,进一步提高独山花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独山花灯;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0-01
独山花灯是指流行在贵州独山地区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由之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的统称。它从艺术形式来分有三种类型;即:花灯歌舞、花灯说唱、花灯戏剧。就其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地灯和台灯两大类。而以功能来划分的话则可分为愿灯和耍灯两类,愿灯主要为酬神,耍灯则主要娱人,但二者有时也混杂、穿插在一起。
载歌载舞是独山花灯歌舞表演的重要风格特点,舞蹈的矮桩步较多、摇摆度和拐度较大;且生活和乡土味较浓,通俗易懂,扇帕是其重要的道具。花灯戏则仍保留着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在传统戏的表演中角色一般扇帕不离手,表演动作同舞扇、耍帕相结合;在现代戏的表演中,虽然不用扇帕,但有的动作和步伐的表演中,仍要袭用扇帕动作为基础加以变化来表现内容。
独山花灯的表演动作简述如下:
1.身段动作有:岩鹰展翅、蜜蜂采花、鸳鸯扑地、燕舞华堂、双凤朝阳、怀中抱月、蜘蛛牵丝、岩上拉牛、膝上栽花、雪花盖顶、鲤鱼漂江、蚂蝗伸腰、鹞子翻身、双门斗转等。
2.脚位和步法动作有:并脚桩、八字桩、弓箭步、跷脚桩、点脚桩、蚂蚱脚、矮桩步、丁字步和四方步、二步半、风摆柳、野鸭步、飞凤凰、摇步、梭步、浪步等。
3.耍扇动作有:蝴蝶扇、招扇、抖扇、拧扇、抱扇、扛扇、园卷花扇、莲花扇、开关倒捉扇、飞花扇、大小花扇、八字花扇等。
4.耍帕动作有:园卷花帕、莲花扇帕、翻花扇帕、缠帕等。
5.手位和手式动作有:按掌、托掌、山膀、提襟、虎抱头和云手、兰花手、双晃手、花手、大转手、大园手、高低手等。
独山花灯的舞蹈动作,大部分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模仿提炼出来,从而搬上舞台成为花灯舞步的。例如我们所说到的“矮桩步”;要求丑角在表演时下蹲、做出比旦角矮的姿势,添有幽默风趣的动作、语言,表演起来妙趣横生,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舞步就是源于布依族的劳动生活,因男子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负重爬山,挑担采茶无所不干。采茶季节,男子便身背茶筐与女子一同上坡摘茶、由于茶树低矮,而男子身材高大,其摘茶时不能直立进行采摘,需半蹲或蹲下才能使采摘方便。再者是茶女摘下的茶叶要随时倒入茶筐,且要压紧实,为了使女子能把摘下的茶叶及时快速的放入男子所背的茶筐中,因此男子须半蹲或蹲下以便。这种劳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经过花灯艺人的加工而成“矮桩步”,其夸张得体,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矮桩步”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便是:矮桩步最早使用于独山花灯传统小戏《打头台》中,该剧大致描写的是干哥去干妹家拜年的情景。而由于受独山地理条件的影响,山高又多且山路崎岖,免不了要上山下山才能到达目的地,上山下山时都是以一种半蹲的姿势行进。而在表演当中,艺人们通过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再现进而整理加工成现在的“矮桩步”。
独山花灯地灯舞蹈的特色总的来讲是热情奔放、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这是独山各族人民淳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表现,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穿于地灯舞蹈的锣鼓节奏之中,表现在舞蹈动律、速度、节奏、身段等各个方面,可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独山地灯舞蹈动作带有的普遍性规律:
扇帕不离手,走路拐、晃、扭;
脚下靠“桩”、“磨”,传神靠眼瞅;
急如风、停要陡,动作写意刚济柔;
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
而在台灯舞蹈中,各种角色的表演也有其各自的艺术口诀和表演特征,旦角表演的口诀“步子小,跨要扭,动腰如同风摆柳,头稍晃,肩要柔,神态妖娆半含羞。”丑角表演的口诀如“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轻,亮相缓,风趣幽默要自然”等等,这些众多的表演口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角色所要达到的表演艺术高度,也恰似一把金钥匙,让表演者打开各自角色的艺术之门,发挥出花灯艺术表演的艺术神韵,从而突显出独山花灯的本土表演艺术特征。
总而言之,独山花灯舞蹈的动作都是在对生活,对动、植物的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加工后逐步形象化、规范化的。但是这种模拟,并不是生活的原始再现,而是带有很强的写意性和象征性的,且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是历代艺人提炼加工创造的结晶。独山花灯舞动的是山乡人粗犷、乐观的生活节律。
独山的花灯歌舞及花灯戏曲艺术的表演具有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它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独山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