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现代化.doc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使这一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国教育有了现代化的雏形,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教师队伍等现代化特征逐渐显露。虽然蔡元培教育思想距今已有近百年之久,但其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蔡元培 中国教育现代化 思想自由 改革
教育现代化,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学生成长主体化,学校课程现代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等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多层面、多框架的大系统。教育现代化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实现一步步的转变与革新。纵观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就揭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以科学和封建,中学和西学的交锋为主线,孕育了现代教育的种子。1902年、1903年“钦定”、“奏定”的“学堂章程”,引见了西方现代学制。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方针。这些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由孕育而初露端倪。正值此时,由蔡元培领导的北大改革所提出的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了新的局面和新的起点。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教育观念现代化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可谓是陈腐不堪,学生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来,有些学生不过是来混一资格,以便进入政界。民国初年间,盛行“两院一堂”之说,是说出入北京妓院的人多是参议院、众议院和北大的人。蔡元培自述中讲到“学生对于专任的教员不甚欢迎;较为认真却被反对,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欢迎。而讲堂之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与自动的组织,遂不得不与学校以外,竟为不正当的消遣”[1]。其友人认为北大腐败,赴任与声名有碍,劝他不就。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2]。蔡元培后来就此事还说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句话[3]。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4]。在1917年的1月9日的升学典礼上,他讲到“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二日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请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比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三日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5]1918年他便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6]。
蔡元培上任校长,将他对教育的抱负,国外的习得,科学民主思想溶汇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贯穿于北大的每一项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7]。“囊括大典”,指对待古今中外不同学派,思想典籍的态度,主张“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8]。“网罗众家”,则指广收人才并发挥其所长。自然,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兼容并包实则是容纳一个古今中外。蔡元培是从旧学堂营垒中走过来的人,不断接受西方思想,崇尚民主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弥漫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格格不入,而正是由此才能改变其旧式学风。而且蔡元培对北大的一系列改革都贯穿着这一思想,可谓是新北大的“灵魂”。
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教员――教师队伍优质化
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证。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旨”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加以聘任。
这样一种兼容并包,大胆的聘任制罗致了各类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了流派分呈的局面。如:在文科教师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君默,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刘师培、黄节、崔适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百家争鸣,盛及一时。
在当今回望那种情形亦令人神往。
与此同时蔡元培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讲学,杜威、罗素、泰戈尔等相继来校讲学。还曾邀请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但时机不成熟,没有来。蔡元培任用人才不拘资历,梁漱溟报考北大落选,但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究元决疑论》,对学者有独到见解,引起学术关注,为蔡元培所赏识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师。这可以作为北大聘任独特的典型例子。经过整顿,北大教师明显表现出富于学术活力的特点。根据1918年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