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心灵导师生命沉思课.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心灵导师生命沉思课

印度心灵导师生命沉思课(接上期) 4、专注一点 假设你觉得自己正被某种忧虑所困扰,由头是一件小事,这点你再明白不过了,可你就是无法释怀。你走进影院,心想那可以让你换换脑子,但忧虑也跟着来了,像一只老鼠那样啮咬你的意识。有时你会沉迷于一段歌词,困扰于一个忘却的名字,或是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快乐亦或不快乐的场景――比如四年前的那次出海,或玛丽 也许,困扰你的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工作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导致自己或他人受伤的疏忽;对已经疏远或阴阳两隔的故人的怀念;令人手脚麻痹的恐惧和自我怀疑;错失的机会;削弱身心的沉迷;羡慕和妒忌;意志软弱或道德失误――这一切都会死缠着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墓穴,远离光明和欢乐 在这些常见的事例中,心灵缺乏的是一种保持清醒思考和顺利运作的重要能力:那就是专一。专一在梵文中称为ekagrata,其中的eka意为“一”,agra意为“点”或“边”。“专一”是个非常生动的说法,因为它相当贴切地将心灵假设成了这样一种内部器具――它要么是聚焦成单一、强大的一点,要么就是涣散开去。各位都知道,光可以通过反射镜会聚成一道强烈的光线。但如果反射镜面上布满坑洼和裂缝,光线就会向四处散射。同样的道理,当心灵处于散漫状态,对准几个焦点,它就不能发挥作用。头脑的力量被分割成几块,分配给手头任务的部分就显得不足了 5、训练心灵 或许我们的心灵正对着三个焦点、四个焦点、一百个焦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沉思训练其对准一点。这种非凡的训练能将心灵的所有威力聚焦起来。不妨这么说:它将我们心灵的裂缝一一填补,并将外泄的精力输送到我们集中注意的那一点上。随着沉思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原以为自己只有一点微弱易泄的灯光,其实我们拥有一座巨大的灯塔,它不断地送出光明,照亮了所有的问题 在沉思的训练中,我们通过专注于某个单一对象而使心灵聚焦于一点――那对象就是一节启迪性的段落。每当心灵开始流浪,焦点一分为二,我们就要对段落倾注更多的注意――这个过程会一次次地重复。这当然是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心灵会渐渐变得驯服,并安歇在恰当的位置――它不再是屋子的主人,而是一位值得信赖、忠心耿耿、才能可敬的仆人 想想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灵所具有的功用。如果你未曾训练你的心灵和感受,比如,你在对邻居觉得反感时劝导心灵说:“不要怨恨,我的心灵。”这时心灵只会轻蔑地答道:“你这是在和谁说话?”你怒从中起,加上了一句“劳驾”,心灵却答道:“你又没教过我怎么听话,现在凭什么要我服从?”心灵所说的有它的道理。然而,如果你练习了沉思,学会了将心灵聚焦一点,你就只需在心灵不服管教时说一声:“不要,朋友”。一句话就足以奏效。若烦恼来自怨恨之类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将注意力转移,苦恼的程度立刻减轻;若困扰来自有解的问题,你可以在稍后采取行动,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在《羯陀奥义书》里找到一个聪明的比喻,它将心灵比作一辆马车。未曾受训的马匹会脱开缰绳,肆意奔逃,可能还会将我们引向毁灭,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受过训练的马匹就不同了――爱马人都了解其中的畅快――在缰绳上略加牵引,马匹就应手而动。同样的道理,在沉思中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灵,也会对不甚用力的轻触做出响应。如果一段关于伴侣行为的记忆正设法闯入心灵,我们就可以通过专注于伴侣在过去的诸多亲善行为而将其弹出。我们拒绝被自己的想法不断拉扯――我们完全自由地思想着自己的思想。佛陀在说到“没有什么像受过训练的心灵那样顺从,没有什么像未受训练的心灵那样自闭”时,就是在说这个意思 等我们经过沉思的训练,学会对欲望加以控制,将注意力引导向我们希望注意的对象上,这时候,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显得跟原来很不一样。我们将日益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视线将不再受制于强迫性的吸引。我们不仅能更清楚地看见事物的色彩、质地、形状,还能觉察到眼前的对象及情势中的和谐与秩序――觉察到人类对于和谐与秩序的可悲违反也未可知。总之,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会经历显著的变化,十九世纪孟加拉的神秘主义者室利“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 7、思想的力量 伊斯兰教苏菲派哲人以一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其中的精髓。他们建议我们在言辞通过三道大门之后才说出来。在第一道门口,我们要问自己:“这些话都是真的吗?”如果是,则任其通过;如果否,则令其退回原处 在第二道门口,我们要问:“它们是友善的吗?”如果觉得不得不说,就应当选择鼓励的、关爱的字词,而不是难堪的、中伤的字词 在最后一道门口,我们要问:“它们是必要的吗?”它们可能是真实的,甚至友善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非说出来不可,除非它们能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它们能把情况说清楚吗?能帮助某人吗?又或者它们总是不和谐或者无关紧要的声音呢? 我们都明白击打对人的伤害,但我们不懂,言辞会造成更痛苦的伤害,这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