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野中广西那坡壮族民歌.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视野中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民俗视野中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摘 要】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民俗;传承 【作 者】陈丽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83-006 Zhuangs Folk Songs in Napo County of Guangxi from the View of Folklore Chen Liqin Abstract: Profoundly rooted in the folklore environment of Zhuang Nationality, Zhuang Folk Songs in Napo County of Guangxi is a miracle of the native culture Its formation, inheritanc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are influenced profoundly by local folk activities such as production folk customs, festival celebrating activities, rituals of life, folk beliefs,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etc Key words: Napo County; Zhuang Folk Songs; Folklore; Inheritance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就明确指出了艺术的产生与风俗紧密相关。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时曾说:“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2]因此,“不将民间艺术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3]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那坡壮族之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味的民歌艺术,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精神就是那坡壮族民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一、生产习俗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了民歌与生产活动等民俗的关系:“……各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家庭、村落、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仪礼等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民间歌唱和讲述相随。”[4]作为众多民俗事象之一种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那坡壮族世代耕作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这些生产习俗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延续至今,并对他们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影响。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是与他们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那坡壮族现在多聚居在山体庞大、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石山区。但在初迁之时,这里地表植被完好,林木茂盛,野果繁多,野生动物物种丰富。由于这里山高谷深,野兽频频出没,那坡壮族以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品。无论从事哪一种劳动,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靠家族乃至全屯的力量集体完成。有学者认为,这种劳动生产方式铸就了那坡壮族团结协作、勤劳勇敢、朴实敦厚的族群性格。团结协作的精神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该族群产生了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诗敏”(虽明)及“诗敏”的演唱方式上。“诗敏”演唱多以同声二重唱或同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混声重唱或小合唱偶尔为之。那坡壮族认为,唱“诗敏”若不与他人合作则难以成歌,一人分别演唱“诗敏”的高、低两个声部,唱得很不流畅,要和别人合唱才会唱好。因此,“诗敏”是一种集体性的民歌,那坡壮族集体性的劳作方式造就了“诗敏”的演唱方式和多声部形态。”[5]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多声部民歌“诗敏”的形成所依托的集体活动背景。因为生态环境恶劣,为战胜自然,那坡壮族经常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这种劳动方式相关的音乐,产生“领和”关系,如一领众和、领和交错、领和重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