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温岭地理环境文化在地名中再现
浙江省温岭地理环境文化在地名中再现摘 要: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对居住地点、耕作地点和活动范围的地形、地物创造出一定的语言符号,开始相互转告,就有了音和义,因此,称地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地名系统中,都有一些最基本的客观再现该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地名。本文以温岭地名为切入点,分析温岭地名与其地理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温岭地名所再现的内隐或外显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名文化 地理环境 温岭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档案馆、纪念册,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许多看似稀奇古怪的地名都是有据可考的,只是人们往往“日用而不知”,惘然于其渊源了。而在众多的历史经济文化条件的背景下,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名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台州温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温岭市地层,以新生界第四系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及海湾平原;次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火山沉积地层,分布在山区和沿海岛屿。因此温岭虽以平原为主,但也水系发达,同时也有低山丘陵。在如此多样的地形结构的大背景下,涌现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地名,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地缘形貌类的山岳体系地名、江河湖海类的水域体系地名、方位里程类的定位体系地名、反映动植物区类的特征体系地名
一、地缘形貌类的山岳体系地名
地缘形貌类的山岳体系地名,是自然要素地名中最为丰富的地名,它显示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要素的关注和依赖。在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的感觉与感知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在自然地理实体中的地缘形貌所呈现出来的外表特征的基础上,赋以恰当的联想与想象而给予一定的地名。温岭素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称,因此,这个对山岳有着独特眷恋的城市,定会以她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山岳的热爱与崇敬
(一)以山、岭为名
“下珠山”,地以山名,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下珠山泾,为金岙、翁岙、白塔水所汇处。山多圆岩碎石,故得珠山名。”又如“坞根”,地以山名,明《嘉靖太平县志“大小乌山,在山门乡南海中,水通花坞,旧名坞根,其海名乌洋云。”又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大济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顶有大济堂,下即大乌根、小乌根。”
还有渔业重镇“松门”,别名“澄川”,晋代王羲之在《四郡记》中提到:“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屿,岛上皆生松,故名。”因系海防要地,宋代曾在山间设松门寨,明代改为“松门卫”,明《嘉靖太平县志》载:“松门卫,在县东五十里。在宋为松门寨,……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九里。”旋迁今址筑卫城,城墙遗迹一直保留至近代。西有苍山,附近有伏龙、象鼻、招宝、喜鹊诸小山环抱
温岭其他以山为通名的还有紫皋山、楼旗山、礁山、箬山等等,以岭为通名的有:秀玲、帽岭、叠岭、风门岭等
例如“秀玲”,地以山名,因古时满山翠绿如绣,原名“绣岭”。今改为“秀岭”。明代郑善夫有诗“绣岭行不极,盘山霄汉长。谁将钓渭意,同寄雁湖旁。野宿雀芋饭,岩居木槿墙。晨征莫相失,云气正茫茫。”
山岳积淀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也无妨以其名为地名,传诵于人们口中,铭记于人们心中
(二)以屿为名
屿,在温岭方言中不读作(yǔ),而读作(shì)。屿,《康熙字典》里读(xù),今为(yǔ)。《说文》:“岛也。”《广韵》:“海中洲。”《六书故》:“平地小山在水位岛,在陆为屿。”温岭以屿为名的大多作平地小山在陆解释,即:称小山为“屿”。因而,以屿为名的地名,皆以山名为地名
“长屿”(shì),位于温岭东北处,以石板出名。据明《嘉靖太平县志“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自紫皋、铁场来,率粗厉雄猛。……”别名长市街
“牧屿”(shì),古称“骛屿”。据明《嘉靖太平县志“骛屿,在县北三十里,山形如骛,故名。”“骛、牧”通读,遂名“牧屿”
(三)以岙为名
岙,在《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中并无此字。《汉语大字典》解释为:①山中曲折隐秘处。亦指山中平地;②水湾可泊船处;③指水中小岛;④地名用字。由此可见,岙为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
例如:“岙环”,古名“隘顽”。据清《嘉庆太平县志“本名峡山,其地隘而俗顽,信国公更之。”民国初改为岙环。岙环地处温岭东南部,是一个一边靠海,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自古以来,到太平县城要翻两座山――藤岭、姆岭,古时便有“藤岭腾半天,姆岭走半年”之说
在温岭地名中以岙为名的数不胜数,例如:观岙、苍岙、大岙、北岙、菀岙等等
(四)以墩、埭为名
墩,《说文》释为:墩,平地有堆。在江南水乡这个字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无锡、江阴地名中就常有这个“墩”字的出现。因此在温岭以“墩”字为名的地名也是不少的,如:西墩、上墩、下墩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