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君臣政治风气建设现代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贞观君臣政治风气建设现代启示

贞观君臣政治风气建设现代启示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需要君臣上下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君臣对国家建设的思考和论辩,集中体现在唐人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中。书中记载了大量贞观君臣论治的对话,这其中亦有对政治风气建设的诸多理念,可见对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贞观君臣是有很多思考的。实际上,政治风气的建设对君臣都提出了不同方面的要求。 君主:虚心纳谏、大气自信   就君主而言,首先是如何突破心理障碍,兼听纳谏,创造一种臣子敢于进谏的政治氛围。《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将之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唐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而不以自己的意见为决断,实际上是对心理的一种考验。唐太宗在对历史的借鉴中其实已经敏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作为经历了隋末动乱的君主,特别注意吸收隋亡的教训。隋炀帝是贞观时期君臣日常对话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可以说对隋炀帝执政的反思贯穿了贞观政治的始终。唐太宗观隋炀帝文集所发出的感慨,其实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作为一个能力很强的领导人,如何虚心听纳臣下的意见。隋炀帝在这一问题上正是“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才导致灭亡,正如王夫之所说“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隋炀帝才华高于群臣,故而觉得众人之言没有警示作用,一意孤行,终至覆灭。唐太宗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就处处留意,提醒自己克服自持才高、不乐纳谏的心态。所以王夫之评价云:“太宗君臣之知此也,是以兴也。不然,太宗之才,当时之臣无有能相项背者,唯予言而莫违,亦何所不可乎?”称赞唐太宗不恃才拒谏,虽然其才能出色,但并不因此不听从臣下的意见。唐太宗对自身才华的认同其实并不输于隋炀帝,贞观九年时他曾说:“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认为自己在文、武、怀远三方面的成绩都是前无古人的,言语中的自信表达的毫无掩饰,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克服了君主能力太强而恃才傲物的弊病,在治国理政方面,仍旧虚心接受各种意见。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经常鼓励臣子进谏,议论朝政得失。贞观元年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而由于害怕群臣紧张,唐太宗在接见大臣时还特意营造一种宽松的政治气氛,史载:“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作为一位强势的君主,唐太宗能够照顾到臣子的心情,和颜悦色地引导他们进谏,可谓是用心良苦。 唐太宗作为一位君主,虽然有失策和疏漏的时候,却往往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言其阿党亲戚。……居数日,太宗问?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曰:前日令(温)彦博宣敕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贞观二年十月,“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