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舌尖上的中国II》美食英译探究中餐菜名的翻译概要1
2015 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总第 163 期 第·期 期 年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Feb2015
《舌尖上的中国 II》美食英译探究中餐菜名的翻译
张留梅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 II》中美食英译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音译、直译和意译(必要时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精确地译出中餐菜名所蕴含的丰富中国饮食文化,把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乡愁等观念传播到国外。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翻译;异化翻译;音译;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5)2- 0183- 03
从《舌尖上的中国 I》到《舌尖上的中国 II》(以下简称为《舌尖 I》、《舌尖 II》),不变的是以普通人家日常美食为切入点,进而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方式、地理风貌及人文风情,用影像来诠释普通中国人与食物间的微妙关系,来传递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乡愁,让观众从中找到人文共鸣和精神慰藉。《舌尖 II》每集继续沿用《舌尖 I》碎片化的故事叙述
剪辑方式,进行不同地域间的美食故事的组合转换,讲述了同种食材在中国天南地北不同的烹饪特色变化,用地域性不同味道呈现了平常老百姓的真实故事,展现出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变化,也突显出中国人特有的气质。
《舌尖 II》中也引入了许多 2012 至 2013 的热点话题,比如“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陪读”
!!!!!!!!!!!!!!!!!!!!!!!!!!!!!!!!!!!!!!!!!!!!!!!
原句对 woe(悲伤)和 woo(求爱)的使用是一种近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近音双关是指将两个音韵相近、意义却有较大反差的词或短语同时使用,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Woe 和 woo 发音相似,意义相背,原句中这两个词的同时出现给人带来一种反差之感,而这种反差正好象似了全剧充满对立与矛盾的基调。
这部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充满了对立和矛盾,原句使用近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对立和矛盾,其实这就是 (2001)所提的“形式模仿形式”的
向心象似性。虽然熊沐清教授(2012)对诗学象似性的论述只涉及到了“形式模仿意义”的离心象似性,但笔者认为诗学象似性作为一种美学特质,也应该包含文学文本中经常出现的向心象似性。近音双关在这里的使用达到了让读者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的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应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再现这一修辞手法的象似效果,以再现原作者对语言出神入化的使用。
朱译本和梁译本都只译出了内容,而忽略了这种语言形式所带来的象似效果,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使 woe 和
woo 的中文译词也音近或形似,这样当目标读者读到译
文时也能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原文读者出现同样的反差之感。故笔者建议将原句译为“在这哀逝之时也不便示爱”。
本文试验性地将诗学象似性运用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中,从诗学象似性的角度出发,对朱、梁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Tabakowska (2003)说过“:传统象似性往往只有一种合乎常理的解释,然而作者有心使用的象似性却存在
着多种解释,在这多种解释中,最终哪种解释被接受,还要取决于读者的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莎剧翻译也是如此,译者是否能注意到作者有心使用的象似性,若能,译者又是否能在译文中重现相同的象似效果,这些都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知识和能力。译者本为杂家,在莎剧翻译的过程中,多注意象似效果的翻译,有助于传递出原作中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以及被隐藏的意义,从局部入手,从多角度看问题,最终才能形成完善的莎剧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J Vandaele (eds.). Cognitive Poetics: Goals, Gains, and Gap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9.
[2]CraigW J (ed.).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陈道明. 英汉文学文本中的文字象似性符号[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8(6):49- 52.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
2004(5):46- 53.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1995. [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