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6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61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yǔ lǚ ),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的形象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咏烛之武 周广伟 秦晋联军围弱郑,晋军函陵秦氾南。 心有君民去秦营,义无反顾赴险滩。 晋侯背后陈利害,秦伯面前说阙完。 三寸之舌胜万师,千古忠贞美名传。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灭亡) (使…亏损) (使….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微夫人之力 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表承接,不译) (表承接,就)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 *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