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1讲 都邑春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讲 都邑春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解读城市依靠图像、舆图和文本,可产生不同的体验。 第三节 古代地方城市发展 一 先秦时期的陶 “陶为天下之中”与荷水的开凿: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开凿荷水,联通黄河、泗水、淮河为一体,陶成为重要经济都会。西汉中期黄河决口,淤塞荷水,陶失去“天下之中”的地位。 二 唐代扬州 “扬一益二”与扬州港的变迁:唐代扬州为通江、通海、通运河港口,唐中期瓜洲与北岸合并,堵塞了通海航路,扬州的经济地位陡然下降。 三 商业发展与明清江南 地区城镇的兴起 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思考问答题: 1、历代城市发展特点。 2、试论中国古代城市形布局方式。 3、北京、长安的建都条件。 名词解释: 草市镇 明代包城高潮 陪都 二 汉、魏洛阳城: 1.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外郭城形成。 东汉都城雒阳 城内占主要面积的仍然是皇室宫殿,南宫位于全城中部稍南,北宫居城市北部,两宫外建有围墙,两宫相距1里,有复道相连。 《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洛阳南宫”,又《汉书·王莽传》:“司徒王寻将十万屯洛阳,填南宫”,可知在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宫,朝廷的重大礼仪多在南宫举行,是比较重要的朝宫。也有的学者认为南宫的前身可能是成周时代的王宫,周秦时代就存在南、北两宫制了。 《管子》:“凡仕者近(公)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铜驼街南北中轴线形成。 三 隋唐长安城: 1.先规划,后建城。 2.有内城、郭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3.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4仍实行里坊制度。 隋代宇文恺设计修筑大兴城时,为充分利用”八水绕长安”的丰富水源,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从城东、城南引水入城。唐代以芙蓉园的曲江为中心,连同相邻的慈恩寺、杏园,构成了长安城的风景游览区。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的太极宫居中央,东部为太子的东宫,西部为宫女的掖庭宫,南部为内侍省。南面有三个门,正中承天门,南临横街。皇帝御承天门,称为”外朝”,太极殿为接见群臣的”中朝”,太极殿北的两仪殿,是皇帝和少数大臣议政的”内朝”,两仪殿两侧是皇帝的寝宫。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宫城东北龙首原上建永安宫,以备清暑,次年改称大明宫。唐高宗以太极宫湫湿,移入大明宫起居听政。从此,大明宫取代太极宫。龙首原北坡下建太液池,环池游廊,为宫内园林区。 四 北宋开封城: 1.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2.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四水贯开封. 《宋史·河渠志》汴京“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 Northern Song Dynasty北宋 汴河一年中有七个月通航。上年阴历10月--清明前后20天封航,进行排淤工程,此时河面结冰。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画在清明开航时。 《续通鉴长编》卷三八:“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近。” 开封 出自南宋陈元靓编《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表现北宋都城开封府宫城和内城的概貌,图中央用四周有祥云环绕的殿阁代表宫城内的宫殿;宫城上绘有4座城门;内城上绘制了12座城门。 开封城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扩建的,以原汴宋节度使衙城为核心营建宫城。汴州城地形平坦,不像长安、洛阳北部有龙首原或邙山可以凭借,无法再沿用宫城置于城市北部的设计模式,只能以汴州城为中心逐渐向四围扩展,从而造成北宋开封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从中心向外的三重城(即宫城、内城、外城)的独特格局。 五 元明清北京城: 1.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2.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3.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 第十一讲 都邑春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席会东 主要内容 1. 城市的概念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视角 2.历代城市发展演变脉络与规律 3.古都建都条件与变迁规律 4.历代地方城市的发展演变 概念 城: 都邑四周的城垣。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郭:城若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都邑:古代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皆以有城垣为标志。“都”在古代汉语中的释义为“凡邑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