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四单元
十七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要求
1.理清“漫想”的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文章,体会关键语句的妙处。
3.深入理解本文的哲理,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说明
(一)全文主旨
刘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好文章。作者独辟蹊径,面对三峡万重山奇景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排除万难、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全文主旨非常明确,不是重在写“山”,而是着重写“想”。
(二)思路轨迹
这篇文章初读给人以天马行空、云天雾地、不知去向的感觉,细读此文,才体会到全文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其思路非常明晰。
从结构上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第二部分(3~14段),写神思飞越的漫想。
第三部分(15~16段),写过山后的喜悦。
它的总体思路是:所见——所想——所感。
文章第一部分写所见。“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作者进入三峡总的感觉,极言“山”之高。接着,写见到的三峡奇景。作者并没有全面铺开写,而是集中笔墨点了四个景观:“空间”、“江流”、“高山”、“阳光”。看来是写“四”,其实是写“一”。“空间变得狭小了”,是因为山高形成的;“江流变得狂暴了”,是因为山高造成的;“太阳隐去”,也是因为山高。以上三个景观,是从侧面写“山”。文中又集中笔墨正面写“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而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文章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过渡时,写了这样几句话:“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这种写法,不同一般。一般文章“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大写一通。而作者在此却处于“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这里是虚写还是实写呢?这是虚中有实,以实为主,是实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是:
见三峡奇景——产生“超限抑制”——然后“灵感思维”出现(“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强烈刺激——超限抑制——灵感思维。
文章在此,自然转入第二部分,写神思飞越的漫想。全文用了 12段写“漫想”。
“漫想”部分的总体思路,是分作三个层次展开的。
这种“漫想”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由点想到面,由古想到今,由今想到以后。
“漫想”部分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写“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在此将自己的思路和盘托出,“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他一连想了四个问题:
(1)“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作者说,“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点明了时间之早)
(2)“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作者由南宋山水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中“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再上溯到更早的周秦时代,推想当时“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点明当时条件之差)
(3)他穿过三峡时的“精神负担”是什么?作者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而这些人“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文章在这里是一个否定判断,并且调换了概念。即将“穿过”与“穿”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就是第一个,因为“穿过”三峡必定有第一个,而那些“半路折回”、“中途遇险”的人,对三峡来说,他们只是“穿”,并没有“穿过”。他们的遭遇,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增加了“精神负担”。但是,这个“第一个”“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点明了他决心之大)
(4)作者推想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这一段写得较深,也写得很好。他想些什么呢?作者推想他想了四个字,即“长”、“险”、“遇”、“果”。“长”:峡道“几千几万里”、“海底”、“地狱”。“险”:高崖,“劈头盖顶”,“崩落下来”;礁石,“狼牙一样遍布江底”;江水,“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遇”:“百丈的鲛”、“九头的蛇”,“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果”:(如果遇险)“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
这些是谁想的呢?当然是作者推想的,而不是“第一个”想的。为什么这样说?文中四次重复“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这句话。而这个人又想了什么呢?“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句话是点题之笔。
这一层将第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一次、二次问题.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一次函数模型.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不等式的应用.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二次函数模型.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不等式的性质.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do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充要条件.doc
最近下载
- 新22S6消防工程参考标准.docx
-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pptx VIP
- 家庭饮食健康计划.pptx VIP
- 2025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招聘办公室职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级配碎石施工 ..ppt VIP
- 2022年7月上海高考英语真题(学生版+解析版+听力音频).docx
- DB44T 1212-2013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通用要求.pdf VIP
-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时间:2017-07).pdf VIP
-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docx VIP
- 光照时间对三斑海马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