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doc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   摘 要: 冯友兰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的逻辑化的人生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层层递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不同位阶的立体人生图景。本文试图梳理这一人生图景,以期展现其超越情怀,并对现代文明所遇到的困境有所裨益 关键词:冯友兰 人生 境界 超越 启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75-02 一、冯氏人生境界说简要梳理 在谈冯氏人生境界四重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觉解”一词,在冯氏看来,“觉解”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人生有意义之后才能谈人生境界的问题。这意味着“觉解”在其人生论中占据着要位,是其人生境界说的奠基之石。那么,何为“觉解”呢?冯氏认为:所谓“觉”即人之自觉,“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所谓“解”就是人之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①意思简单明了,所谓“觉解”即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自我了解。他还说:“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我们对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对我们底意义,亦即愈丰富”。②也即是说,人有了“觉解”,事物才对于我们有意义,人的“觉解”越深越多,事物对我们的意义也即越丰富。简而言之,“觉解”在意义之前,意义在“觉解”之后 1.自然境界之“顺才顺习” 自然境界在冯氏人生四重境界说中处于较低的位阶,这也是一种“觉解”较浅的人生境界。冯氏说:“在任何种社会中底人,任何年龄的人,任何程度底智力底人,……其境界都可是自然境界。例如美国的社会,是高度工业化底社会,然其中底人,但随从法律习惯,照例生活者,亦不在少数。他们照例纳税,照例上工厂,照例领工资,亦可以说不识天工,安知帝力。他们并不是小孩子,亦不尽是智力低底人。他们生活在最近代化底环境中,而其境界还是自然境界”。③冯氏认为,自然境界存在于任何社会中,且与人年龄的大小、智力的高低无甚关系。但就社会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的境界;就个体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儿童时期的人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表现是“顺才顺习”,所谓“才”是指人的天赋倾向和自发行为,所谓“习”是指社会中的风俗和人在社会中养成的行为习惯。自然境界中的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他们类似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生状态。尽管说自然境界在人生境界中所处的地位较低,但其属于“知其然”的认知范畴,同时,也为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奠定了一个基础和前提 2.功利境界之“动物之理” 冯氏认为,动物的行为是为私的,但这是其本能,并非心灵的安排。而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不同,他是自觉追求私立的,有目的的,有计算的。他说:“凡动物的行为,都是为他自己的利底。不过大多数动物底行为,虽是为他白己利底,但都是出白本能的冲动,不是出于心灵的计划”。④他紧接着说:“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底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他自觉他有如此底行为。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荣誉。”⑤由此可知,功利境界中的人是不道德的,不纯粹的,但是,这种境界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甚至可以说,恰恰是这种境界中的人创造了社会中的大部分文化和财富。与自然境界相比,无疑,功利境界迈出了世俗的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即便是追求私利,也是对自然境界的一个超越,是一种进步 3.道德境界之“尽伦尽职” 冯氏认为,与功利境界中的人追求私“利”相反,道德境界中的人追求的是公“义”。他说:“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底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⑥很明白,追求个人之利是“利”,而追求社会之“利”则是“义”。也即是说,在公与私的选择当中,“义”“利”由此而分。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也是如此。冯友兰又说:“道德底行为,亦是求快乐底行为,不过其所求不是行为者自己的快乐,而是别人的快乐”。⑦很显然,道德境界中人的快乐不是追求个人的快乐,而是别人的快乐。也即是古人讲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还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等词语都渗透着“义”的思想,闪烁着“义”的光芒。在冯氏看来,按照“义”的要求去行为就是其所讲的“尽伦尽职”,“伦”即人与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职”即在社会中的当然本分。一个人只有按照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分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才是道德的,就是“尽伦尽职”,这便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对功利境界的超越其实就是“义”对“利”的超越,是“义”对“利”的扬弃,是“义”对“利”的进一步升华 4.天地境界之“天人合一”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