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伦理反思和道德批判.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与现实的伦理反思和道德批判

历史与现实的伦理反思和道德批判   摘 要:贾谊深刻反思了秦“仁义不施”而亡的历史教训,并对当时“俗靡尊奸”的社会时俗以及“匈奴违礼”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道德批判。正是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总结分析,贾谊提出了“崇仁尚礼”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对汉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贾谊;伦理反思;道德批判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一、“仁义不施”:秦二世而亡的伦理反思 西汉初期社会正处在一个由大乱向大治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上,生产力急剧下降,民生凋敝;政治上,“汉承秦制”,政体多沿袭或改良秦制而来,分封诸侯制度的施行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很大麻烦。贾谊对秦自崛起至最后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考查,从伦理的高度总结了秦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贾谊认为,秦的“仁义不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上“焚书坑儒”,禁百家言。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在李斯的蛊惑下,认为当时的各家流派,尤其是儒家总是对自己的政治行为品头论足,所谓“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史记“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焚书坑儒”是用暴力的方式禁止人民思想的自由,是文化的浩劫,是用非王道(非仁义)的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专政 第二,政治上的严刑酷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原本形势一片大好,人心思定,有文采的读书人都主动来投奔,这些都为建立和平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可是秦王却不理解广大民众的迫切心愿,而是采用错误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贾谊批评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过秦论》)秦始皇采用的是“暴虐”“酷法”,而非是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从道德上批评了秦王的“贪鄙”和“君臣不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迎来一个改正错误政策的大好时机,全国人民都“引领而观其政”。可是秦二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目光短浅、贪图声色的君王。他登基之后,非但没能“正先帝之过”,反而变本加厉,用更加残暴的方法来统治人民。“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结果是“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过秦论》) 第三,指出了整个秦代时期重事功、轻伦理的政治导向对整个社会道德的败坏。这种败坏主要表现在君臣之道失范和人伦价值失控两个方面。贾谊在《时变》中首先总结了秦时期的普遍道德价值观念:“秦国失礼,天下大败。众掩寡,知欺愚;勇劫惧,壮凌衰;工击夺者为贤,善突盗者为哲;诸侯设谄而相饬,设?而相绍者为知。天下乱至矣!”秦时期道德败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巧取豪夺、欺骗虚伪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贾谊还描述了当时的道德现状:“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i锄杖彗,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讯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虑非有伦理也, 其不同禽兽仅焉耳。然犹并心而赴时者,曰功成而败义耳。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 得失之亡术也,悲夫!”(《时变》)就连家庭的人伦关系都已经失范――父不慈,子不孝;婆媳关系、姑嫂关系恶劣。贾谊批判这种现象为“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时变》)。对于当时的君臣关系,贾谊在《俗激》篇中说:“秦灭四维不张,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乱僭而无差。”君臣相背、上下相离是当时君臣关系的真实写照 二、“四维未备”:时俗流弊的道德批判 汉初社会的道德现状堪忧,贾谊用“四维未备”以概之:“秦灭四维不张……今四维犹未备也。”(《俗激》)贾谊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1.“俗靡尊奸”的社会时俗 汉初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奢靡之风,贾谊在《瑰玮》中描述了这种状况:“夫雕文刻镂周用之物繁多,纤微苦窳之器日变而起,民弃完坚而务雕镂纤巧以相竞高。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轻能成,用一岁,今半岁而弊。”这种奢靡之风在上层社会尤为明显。贾谊在《孽产子》中描述出卖奴仆时的不正常现象时写道:“民卖产子,得为之绣衣、编经履、偏诸缘,入之闲中,是古者天子后之服也,后之所以庙而不以燕也,而众庶得以衣孽妾。白?e之表,薄纨之里,?f以偏诸,美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