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积极情绪的消极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极端积极情绪的消极影响

极端积极情绪的消极影响   1、概述 当你看到可爱的事物时总有侵犯它们的愿望和行为?别担心,这很正常 该现象于我们的生活中由来已久,语言词汇作为历史生活的载体也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例如:“心疼”,“可爱死了”等等都表示对自己喜爱事物的感受。人们对自己认为可爱,或者喜爱的事物使用带有侵犯意味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理感受。且时常伴随出现揉捏,踢,挑衅等行为反应,但其程度并不会造成真正伤害。这种现象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虽习以为常但是它的矛盾表现仍然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好奇 目前,国内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所以文章综述仅涉及国外心理学在有关领域的研究及发展。本文采用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心理学、社会学学术期刊、专著、学术数据库、报刊、互联网等,进行了关键词检索,文献检索期从2013―2015年有关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 所有信息的思考、提炼、和讨论参考了近期发表的有关“cute aggression”,二态表达(Dimorphous Expressions)(Aragón, O.R.,Clark,M.S.,Dyer,R.L.,Bargh,J.A.,2015)的研究报告。同时,有关概念、定义、理论的发展均依赖于作者近期完成的研究项目的实证 2、可爱侵犯(cute aggression)现象的发现 2013年耶鲁大学两位心理学研究者的一项新研究细节一窥可爱的事物如何使我们展示出攻击的一面。研究者瑞贝卡Rebecca Dyer)和奥瑞娜Oriana Aragon)将一些可爱,有趣或是中性的动物和婴儿图片展示给109位志愿者被试。随后让被试为自己的行为打分,评估自己失控的程度,比如“我要被萌死了”,或者“我受不了了,想捏它们”。课题发起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可爱侵犯[1],并认为这是一种高度积极的情感互动,正常的情绪宣泄,本能反应。为了证明人们的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他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实验中不仅被试会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而且给被试提供一种塑料气泡膜,以起到模仿被试揉捏、挤压真实可爱动物的感觉和愿望,同时告知被试在观看图片时根据自己的愿望尽量多或者少的挤压气泡。结果发现,被试在观看可爱动物的图片时挤破气泡膜的数量显著多于有趣和正常图片,分别是120个,80个,100个。这一研究现象的结果发表在新奥尔良举办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年会(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上 心理学于2013年正式确认“cute aggression”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行为,幼小的孩子用力揉搓最喜欢的泰迪熊玩具,本想照顾可爱的动物却过于用力的勒紧它们的身体,成年人看见漂亮的孩子捏脸和屁股。这就是cute aggression――对自己认为非常可爱和非常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攻击侵犯倾向(但在这种侵犯与人在愤怒时的攻击侵犯行为有本质区别),太可爱了以至于人们失去了对这种可爱刺激带来的情绪的控制,从而导致了消极行为出现 3、可爱侵犯(cute aggression)现象产生的原因 可爱与侵犯如此天差地远的词汇及其形容的心理过程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很多人看见可爱的动物和婴儿时说:“可爱死了,好想捏。”“好可爱,我能揉吗?”“可爱的我真想咬他/她(它)!”并伴随着紧绷肌肉的肢体动作和咬紧牙齿等面部表情,甚至一些人会发出发现猎物时一样的声音?而这些过程恰恰是人们在警觉和将要进行攻击时伴随的动作 可爱侵犯实验结果发表者之一的瑞贝卡 3.1神经水平上处理信息的重叠 人们之所以对可爱的事物表现出的强烈侵犯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激发了人的保护欲,当无法很好的宣泄这种情感时,其后而来的挫败感引发了侵犯欲望和攻击行为。因为侵犯和关爱都与调节社会行为的神经过程相联系 幼儿图式(K.Lorenz,1943)启动了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MLDS)或者说奖赏系统,当试图接近照顾,接触可爱事物的时候启动了奖赏系统将大量的多巴胺释放到大脑皮层。有趣的是相同的神经通路也会被侵犯行为所激活。事实上,大脑的奖赏系统同样作用于侵犯行为就像奖赏其他行为一样(Ferris,C.F.,2014)。也许对可爱事物的这种明显的侵犯表现是被这两种动机共同调节的夸张反应方式。而且其确实有先例,即看似独立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由多种大脑行为融合输出的结果,例如联觉。也许可爱侵犯与联觉产生的过程相似,融合了不同动机与行为产生集成输出结果。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真正的侵犯和可爱侵犯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是有差异的 3.2二态表达(Dimorphous Expressi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