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考生的心理阴影面积!.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古代考生的心理阴影面积!

求古代考生的心理阴影面积!   整理/咚,一卷科举题目砸下来,差点昏迷的团子 导语:曾经有一道命题作文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审题,等到拿低分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可以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对那个出题的老师说一句:这题目您是怎么想出来的!如果非要我拉出一帮同病相怜的人来控诉,我希望是十万进士!没错,就是古代那群参加科举考试的小伙伴们。因为他们的科举题,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还精彩 一、先瞄一眼:正儿八经的古代题型 当当当当,先上一道赋诗题 1.“哔,亲爱的考生,给你湘灵鼓瑟四个字,你能作一首诗吗?” 快看,有一位名叫钱起的唐代考生默默开始动笔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初读整首诗平淡无奇,可把最后两句嚼着嚼着,胸腔中竟然冲撞着一股名叫喜欢的气流。难怪这两句也被后世文人们给惦记上了,化用的,拿它改名的,数不过来 2.“哔,才子们,以终南望余雪为题写首诗呗。” 别动,你已经慢了一步,因为祖咏已经毫不犹豫潇洒挥下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接过他试卷的考官一寻思,不对啊,这科举中的试帖诗,一般是十二句六韵,前两句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作结,这祖咏答得着实精彩,可不怎么符合考试规范啊 祖才子:意尽。望天.jpg 文科生快躲开,这里有道数学题 【警钟敲响,数学题驾到】 隔着唐代老远,团子就闻到了一股算术的气息 左闻闻,右嗅嗅,作为一个数学废,团子绝对没弄错,这整个考场除了传来一股诗词歌赋的美味,还有火辣辣得让人流泪的数学题味道 抽开试卷一看,妈呀整整十道数学题, 等等,这三道是《九章算术》里的,这七道是《周髀算经》《海岛》《五经算》等等数学典籍书里的,听考官说,只要答对六道就算及格啦 原来唐代还有数学考试啊(明算科),惊叹。所以,如果有为了躲避数学考试想逃回古代去的同志,友情提示:唐朝记得跳过,宋朝也跳过吧,虽然宋朝科举没有明算一科,可听说当时很重视数学人才,还给历代那些算学名家们画了画像、追尊爵位呢 有点惋惜的是,明算科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在唐时完全是现代冷门专业的即视感,而且报考这科的大多是算学生,前途就像此科目监考老师的官职品阶一样,不高! 换了朝代不换题,我们都要写帖经 听说“帖经”这道题你也曾考过,别摇头太早,看下面 将试卷摊开,跃然呈现出一段洋洋洒洒的古文,上面间或有几个字或者是几句话被纸条给遮住了 这是要考填空,把遮住的地方填上去吗?没错,是不是很熟悉的题型,这完全就是今天我们的古诗文默写嘛。只要你清晨起床背一篇,晚上睡觉再背一篇,这些题完全是可以死记硬背下来的,考不出真正的才华来,谁让主考官们的题库就那么一个“五经”呢 不过,也要小心啦,考官们用自己的胡须保证,他们会挖空心思提高考试难度的,比如找一些不常见的句子出些怪题啦偏题啦,当然,当时的考生也不笨,他们会把一些难记的怪题编成歌诀,唱着唱着就记住了。哈哈,这个方法你用过吗? 二、大笑两声:让人哭笑不得的神考题 问题大了,当考题只有一个字――“二” 就这么一个字,是要写那些年我们“二”过的同桌还是致二货? 隔了一个时空的古人急急喊话:我们要写的是八股文!不是剧本,别想些有的没的 是了,明清时科举应用文体是八股文,四书五经就是主考官们的题库,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出题灵感。那照这么分析,先来弄懂它的出处吧 急急搜了一下《论语》,但凡出现“二”字的,大多是一句一句,独立断句的“二”,貌似只有《论语“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终于找到突破口了,挥汗,古代的学子们真是不容易,要在茫茫书海中找线索,然后破题承题啥的 不过,主考官们,你们莫不是把书都翻烂了也没灵感,考题竟然只取一个字……一般的八股文题目可是取四书五经里的一句、数句,或者一节的呀 前言不搭后语,截搭题呵呵哒 如果安排团子来答题,而恰巧碰上了乾隆时的考官鲍桂星: 你说题目是“顾鸿”,我首先想的这是哪位风流少年,而不会想到它取自《孟子》中有“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之句; 你说题目为“七十里子”,我会掰着手指算自己的腰围方圆几里,而不会觉得它出自《孟子》中“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你说题目曰“十尺汤”我会又讶异又嘴馋又迷茫,而不会醒悟它来自《孟子》中有“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 截搭题,就是这么傲娇霸气,无视标点符号,无视是否同一句,反正就要把几个字生硬地扯到一起,难为的是考生,不仅要会审题,还要模仿圣贤的语气,将这牛头不对马嘴的题目写成一篇应试佳作 文化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