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层淀积技术及应用发展概况熊丝纬09300720308.pptVIP

原子层淀积技术及应用发展概况熊丝纬09300720308.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子层淀积技术及应用发展概况熊丝纬09300720308

* 第 * 页 在传统工艺中,由于存在厚度控制和膜层均匀性的问题,因此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与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工艺所生成的膜很难突破10nm和20nm的极限,且只有在深宽比不超过10:1时,CVD工艺才能保证100%的覆盖率,而PVD则只能达到50%。显然,传统的工艺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半导体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形下,ALD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第 * 页 首先将衬底经过一定的活性表面处理。将第一种反应物引入反应室使之发生化学吸附,直至衬底表面达到饱和。过剩的反应物则被从系统中抽出清除,然后将第二种反应物放入反应室,使之和衬底上被吸附的物质发生反应。剩余的反应物和反应副产品将再次通过泵抽或惰性气体清除的方法清除干净。这样就可得到目标化合物的单层饱和表面。这种ALD的循环可实现一层接一层的生长从而可以实现对淀积厚度的精确控制。 第 * 页 互补性(使反应可循环) 首先通入第一种前驱体的气体脉冲,使之与基片表面A0发生化学吸附,形成新表面A1,随后利用惰性气体脉冲净化反应室。然后通入第二种前驱体的气体脉冲,与表面A1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另一新表面A2,紧接着通入用于净化反应室的惰性气体脉冲。当然A0和A2所具备的功能团可以相似,也可以不同。但A2必须能够与第一种前驱体发生化学吸附或者化学反应,以便反应能再次进入新的循环。经过若干个周期的反应,最终实现整个ALD工艺过程。因此,互补性是维持沉积过程的关键。 自限制性(反应的量是一定的) 第 * 页 前驱体的要求 挥发性好(利于充分覆盖材料表面) 液体或气体为佳(避免物料结块,发生堵塞) 良好的反应性(保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饱和吸附) 热稳定性好(最高工艺温度不发生自分解) 选择性(不会对基片或薄膜造成腐蚀) 压力的要求 通常在0.1Torr到1Torr的范围 第 * 页 4个状态 不完全反应 冷凝 解吸 热分解 第 * 页 第 * 页 第 * 页 第 * 页 第 * 页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原子层淀积技术及应用发展概况 熊丝纬 09300720308 * * 1977年首次由芬兰Tuomo Suntola博士发明,淀积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的ZnS薄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ALD技术开拓到先进微电子制造工艺中,譬如:电容器中的High-K介质,金属薄膜,刻蚀终止层等。 发展历史 * ALD( Atomic Layer Deposition):是一种可以将物质以单原子膜形式,一层层地镀在基底表面 一种特殊的化学气相沉积 具备厚度控制和高度的稳定性 在400℃以下反应,顺应低热预算的发展趋势 概述 * 原理 特点 应用 工艺 条件 Outline * 反应原理 * One Cycle ALD沉积系统示意图 * 原子层淀积系统 淀积 * ………… 互补性和自限制性 * 举例 * * * * * * TiO2 * 原理 特点 应用 工艺 条件 * ALD对前驱体(反应物)的要求 液体或气体为佳,也可以是固体 挥发性好,易气化 热稳定性好,不会自分解 不会腐蚀基片或薄膜 副产物是气态并且稳定 工艺条件 * ALD 温度窗口 温度 * 原理 特点 应用 工艺 条件 * 主要技术特点比较 * 台阶覆盖率—生长速度图 * 用ALD沉积的材料 *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淀积 反应源同一时间引入反应室,施加等离子脉冲,净化 PEALD(Plasma Enhanced ALD) * 原理 特点 应用 工艺 条件 * High-k介质薄膜 EOT(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 等效氧化层厚度 应用 * Cu互连技术 深度55um,直径0.475um,深宽比超过100:1! * DRAM中的电容要求高深宽比的沟槽结构 DRAM * 参考文献 Antti Rahtu,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High Permittivity Oxides:Film Growth and In Situ Studies,2002 Markku Leskela¨*, Mikko Ritala,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from precursors to thin film structures, Thin Solid Films ,138-146,2002 Riikka L. Puurunen, Surface chemistry of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 case study for the trimethylaluminum/water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