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中要把握几对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课改中要把握几对关系

历史课改中要把握几对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转换,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历史教学的关系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课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的精神。它提出的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它是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的依据,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标的规定,当然,教材编写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在编写体例、史实运用和教材风格等方面有独特的设计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历史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在把握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筛选、重组、灵活地组织教学。例如人民版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突出了秦汉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特征,介绍了秦朝的制度创新和汉朝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但是秦统一六国、征匈奴、平岭南、治西夷是“大统一”政治的前提,教材这部分叙述了的太开,有冲淡主题之嫌。因此在使用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秦朝疆域》图,把“灭六国”完成统一,进行简介,以便于把重心放到秦朝中央和地方制度的创新上去,“皇帝制”“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问的控制与被控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些凌乱,教学不易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调整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皇帝制度的产生b‘三公和九卿c‘海内为郡县,”。当然,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二、史学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 历史课程有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倾向,但是并不是排斥基础知识,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后者。教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初衷,就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春秋争霸》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上课时,学生们有的讲故事,有的制作漫画,有的表演历史剧,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该在师生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当然,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样就把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这就为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历史学科又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教育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历史课程情感、态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