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助学金群体感恩教育诠释学解读.doc

国家奖助学金群体感恩教育诠释学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奖助学金群体感恩教育诠释学解读

国家奖助学金群体感恩教育诠释学解读[摘要]部分大学生的感恩失位是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而哲学诠释学为国家奖助学群体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它从实践之基――深入解读、实践之核――尊重“先见”、实践之径――建立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为有效推动国家奖助学金群体感恩教育指明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诠释学 国家奖助学金 感恩教育 [中圈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25―03 [作者简介]羊森,胡元林,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30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制定并施行了惠及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制度推行以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切实履行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但是,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卓有成效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不和谐现象,少数国家奖助学金受益群体的感恩失位便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一、感恩教育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少数国家奖助学金群体的感恩缺失现象令人遗憾和困惑,对其及时、深入地开展感恩教育已成社会共识。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此也非常关注,开展了积极、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人文美德、文明传承角度或从高等教育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研究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从对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缺乏感恩的行为进行批判的角度论证了开展感恩教育的迫切性;三是从家庭和学校感恩教育不到位,以及社会消极风气影响层面对感恩教育的开展过程进行了反思;四是从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活动、情感教育,加大帮扶力度、完善帮扶措施等出发探讨了开展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五是从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角度,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为促进感恩教育乃至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感恩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着眼,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忽视个体的内在激发。虽然很多研究都要求加强教育和引导,但其中多少带有一些”强迫”的意味,还是传统的“灌输”,作为个体的贫困生的内在感受和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二是方式方法的急功近利。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在无形之中扮演“道德裁判者”的角色,道德标准一旦宣布就要求贫困生无条件地接纳和贯彻,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循循善诱的精神。三是理论脱离现实。相当一部分研究缺乏对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感恩教育的实践体认,研究的实践意义较弱,“乌托邦”色彩浓厚。四是缺乏长效机制建设。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宏观度较弱、覆盖面偏窄、绵延性不强、随意度较大、强制味太浓和自主性差的问题。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略去感恩教育的失范现象和传统的方法描述,直接以实践的不足为切入点对当前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群体的感恩教育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二、诠释学原理与感恩教育的现实耦合 诠释学哲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人国内,很快引起人文科学领域的深切关注,一时成为显学并影响至今。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将哲学诠释学理解为关于解读的技艺方法的学问,其实则不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是关乎解读者自身的本质存在。哲学诠释学不仅仅是同文本、语言等相联系,更为深刻的是揭示了“此在”的本真存在状态,“它不再是一种神学的或哲学的注释的方法论,甚至不是精神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对存在的具体的、特定情境的、历史的、语言的和动态的(适应时间变化的)在此之在的昭示性理解,一种关于在显现中显现出来的事物的初始观念的现象学。”哲学诠释学以理解为起点,亦以理解为终点。理解并不排斥解读者自身的经验和传统,而去一味追求作者原始意图。相反,理解极为尊重和关注解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立场(诠释学称之为“先见”),正是立基于此,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被关注和瞩目。理解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在解释中。理解把其所理解的东西理解性地归给了自身。理解在解释过程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理解的过程在揭示存在的同时也在创生意义。所以“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哲学诠释学具有宽容和开放精神,允许多视角出发去进行理解,使其充满永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哲学诠释学是关乎主体存在的本体论学说,核心是解读者自身基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立场的自主性存在价值和意义。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作为一套极具高远性、人性化、帮扶性的政策体系,其科学合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