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策略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剖析.doc

宏观经济策略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宏观经济策略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宏观经济策略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剖析摘要:宏观经济政策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一些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垄断性行业收入畸高,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态;收入的地区差异偏大,加速了大学生向主要劳动力市场集聚就业;中小企业在经济刺激政策中受益不多,导致“无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性失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就要厘清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控房价,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宏观经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87-04 2012年我国将有68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往年还没有就业的,就业的压力可想而知。过去,我们在探讨就业难问题时,往往从大学生自身、教育弊端、用人单位等方面入手,试图寻求破解这一“顽疾”之策,但成效不明显。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制定的收入分配、产业发展、投资、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日益凸显。正是由于这些政策、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不规范,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幕后推手”,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国家的宏观经济策略入手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试图为“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等现象找出相对合理的“注解”与对策 一、以“就业优先”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政策 近年来GDP已成为政绩考核的“指挥棒”。由于GDP出政绩,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及追求升迁的资本,大搞“GDP政绩工程”。在“增长优先”高于“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只关心GDP增长,不计代价地追求GDP增速,而忽视就业是否增长、民生是否改善等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第二产业特别是基础建设领域,如修路建桥、建机场、盖楼房等,这对拉动GDP增长效果明显,而对吸纳大学生就业却不尽如意。这也是为什么在GDP年年疯长的“大好局面”下,促进就业却效果甚微的深层次缘由 “保增长”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保民生、促稳定。“保就业”就是“保增长”,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拉动就业,就业才有保障。所以“保增长”,不是为“增长”而”增长”,而是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面对金融危机,应该扩大就业和消费,就业上去了,金融危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1]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就业优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当前的“增长优先”的发展策略转到“就业优先”的战略上去。创造就业机会不应再被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副产品”,要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位于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就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以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导大学就业心理预期良性发展 收入分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心和关注。“75.2%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2]尤其是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高福利已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成因之一,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障碍。垄断性行业是指我国一些带有浓厚行政垄断色彩的行业,如铁路、石油、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水电气供应等。很多垄断行业中的企业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责任,国家对其一直予以政策保护,这样垄断行业就能凭借他人享受不到的地位和特权来获取高额利润。而国家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监管不严,缺乏合理的制度钳制和机制约束,致使垄断行业员工高收入的现象。据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 229元,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居位其次的是其他金融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2005年我国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职工约为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其行业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3]。这种畸形高收入现象所反映的,并不代表社会大众真实的收入水平,但对具有从众心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朦胧却深刻的价值观启迪,容易造成盲目和追风,形成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浮华的潜意识,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生涯发展。一是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了攀比心理,提高了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将自己的择业首选锁定在某些垄断性行业。二是从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和就业风险研究角度看,由于毕业生对收入预期水平偏高,将导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