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书启文嬗变及特征
论中国古代书启文嬗变及特征摘 要:书启文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实用文,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这种文体针对性强,个性化色彩鲜明,内容广泛,书写自由,可尽言达情。但从历史上看,它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风格。本文主要探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书启文 嬗变 特点 意义
书启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样式。关于“书”,明吴纳在《文章辨体序》中说:“按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1]首先说明“书”即书信,是古代书信的总称;其次,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辞所写的公文与亲戚朋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因此,古代以“书”名篇的文字,实包括两种文件。为了加以区别,一般把前者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亦称“奏议”)类;后者则单称“书”,属应用文的“书牍”类
关于“启”,刘勰在《文心雕龙“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2]大意为:“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武丁说:“打开你的心,灌溉我的心”,即取此义。汉景帝名启,为了避讳,所以两汉没有“启”的称谓。到魏国的书信,开始称“启闻”。进陈事实的末了,有的称“谨启”。自晋代以来称“启”盛行,其作用兼有表和奏的功能。可见“启”是用来沟通思想情感、交流情况、传达信息、表达政治态度的一种实用文体。一般将“书”中的短信叫“启”
古代的“书启”由于书写方式和传递工具等的变化,又有许多别称。因其最早刻写在竹片上,故称为“简”;因曾书写在木板上,故又称为“牍”或“札”(札是牍中薄小者);书写在绢帛上,称为“帖”;书写在精美的纸片上,称为“笺”。因为古代书信用的木简、绢帛等均为一尺左右,所以又将书信称为“尺牍”、“尺素”、“尺翰”等。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故又称书信为“鸿”;古代传送信件时要加套封,故又称书信为“函”等。书启文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应用广泛的重要实用文体,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了鲜明的文体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书启文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实用文,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从历史上看,它与其它文体一样,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风格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看,我国最早的书启文,产生于春秋时期。《左传》中所载《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巫臣遗子反书》、《子产与范宣子书》等,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批书启文。汉代的书启文完全脱离了“国书”的性质,成为个人互相交往的工具。汉代的这些书启文,奠定了我国后世书启文发展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启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书启文,在两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一是书信内容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这时出现的书启,或论政,或论学,或叙交谊,或述情趣,或记旅游,或酬问答,俨然成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文体。二是在书启文的写作上,藻饰辞采都明显增加,极大地加强了其艺术色彩,使得书启不再单纯是一种社会必需的应用文体,而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成为文学之林中一种具有独立审美风格的文学样式。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启文臻于全盛,不仅数量多,名家名作多,而且书启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唐宋两代出现了不少有政治、学术价值,又十分亲切感人的书牍作品。像韩愈的《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柳宗元的《与友人论文书》,苏轼的《答谢民师书》,杨万里的《致徐达书》等。由于这些书简都是他们在向朋友、后学谈体会、述遭遇、传经验时写出的,议论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又都是上乘的“文艺书简”。明清书启也自有特色,如明代宋臣的《报刘一丈书》,是政治讽刺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是爱国志士的临终遗书,《遗夫人书》是其与妻子的诀别书。晚明公安派作家和小品文作家的通信,评诗论文,也清丽可读。而且明清两代,家书盛行,家书比起一般致师友的书信,更少有拘束,也往往更能透露出作者的细微思想和个性,如郑板桥的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等向来以思想新颖,情真语挚,亲切浅易,不落俗套,富有生活气息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综观历代书启可以看出,书启文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与一般文体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书启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一般讲,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书启的写作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或具体的需要,而且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书启中,比较多地看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鲁迅曾谈到“文人尺牍”时认为对书启内容的真实性虽然要做具体分析,但较之一般作品来说,“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