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十三课 劝学doc.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1、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 ???? 3课时 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周王朝礼崩乐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迭起,这就为知识分子“士”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粹,我们学过有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著作《论语》,还学过另一位儒家代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这个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著作《劝学》。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 首先指出“思不如学”;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用日常生活崐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崐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崐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崐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崐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湖 坚持 专一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与蟹 六、虚词使用方法归纳 1、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5、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6、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7、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七、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最后一段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阐述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