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边缘,心灵之鉴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之边缘,心灵之鉴镜.doc

文化之边缘,心灵之鉴镜   摘要:本文对私纪录片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探讨。作为一种边缘的媒介形态,其与社会文化机体的互动方式是独特的。私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使文本的意义趋于稳定,这似乎让罗兰?巴特笔下“已死”的作者重新获得了生命。但更重要的是,私纪录片在语言规训的包围之中撑开了一爿自由空间,还让人类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突破镜像认同的空间维度、引入时间之维。在活动影像创作日渐普遍DV时代,这也许意味着某种根本性的变革。   关键词:私纪录片;私影像;文化机体;自我意识:镜像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18-02      一   “私纪录片”是日本学者那田尚史援引日本文学传统中流行的“私小说”概念提出的说法,那田尚史用它来称呼(在日本)通常被称为“日记电影”的一类纪录片①,并将其概念定义为“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者记录私人环境的作品”。而笔者以为此定义中的“视觉艺术家”的头衔限定大可以去除,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至现代艺术,这种提法就会面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②”的悖谬――即使是“创造性”这一通常被认为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在现代艺术里也不再是必须。这样,“艺术家”不再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划分作品类别的条件,而包括家庭录像在内的“以个人视角为特征的任何一部纪录片,以及类似私人信函或个人散文类的影片③”都可以被放入私纪录片的范畴。   那田尚史把约纳斯?梅卡斯的《追忆立陶宛之旅》(1972)的传入作为日本私纪录片史的开端。借助他对《追忆立陶宛之旅》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这类影片的一个初步轮廓:   《追忆立陶宛之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1950年梅卡斯移居美国到1953年之间的日常情况,主要讲述他和弟弟及布鲁克林各难民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1971年在立陶宛拍摄的。伴随着动人的解说,画面成为梅卡斯的老母亲及家乡亲戚的颂歌。第三部分的拍摄始于汉堡郊区――梅卡斯在战争期间曾被迫在这里劳改一年,然后转到维也纳――既展现城市风光,也记录了他和一些电影制作者的会晤。尤其感人的是没有任何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二部分。梅卡斯告诉我们,诗意和感动往往来自一瞬间,如当年迈的母亲看到久未谋面的儿子时,那布满皱纹的笑脸;当他狼吞虎咽地喝下自家地井水后,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水”。梅卡斯自身是一名流亡者,他的独创性在于他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上,肩负起“人类历史观察员”的功能,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威廉?迈斯特和难民合一”的角度。梅卡斯视角的吸引力在于他交织了上下两层视角:上面使用人类学方法并带有先验色彩,下面却在观察现实的原样。④   《追忆》之后,(被公众看到的那部分)私纪录片从题材到手法都有了长足的演化。“自我反射”的创作方法被引入,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模糊,更多的禁忌被挑战,更多的隐私被暴露。但持久不变的,是这类影片相对于社会文化之巨大机体的边缘性。   这种边缘性首先体现在传播的广度上。私纪录片进入商业院线的几率近乎于零,而且也绝少通过音像制品的方式出版。这是由私纪录片拍摄目的的特点决定的。比如《不快乐的不止一个》(纪录了父母不幸婚姻的对一家人造成的伤害,曾入选2001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作者王芬就曾自称拍摄的初衷是女儿对父母“惟一能表达的无奈,同情,和理解――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面对大众媒体的关注,她表示“我不想再扩大影响了,我不希望这些事情会打扰我父母的生活。⑤”   在表达方式上,私纪录片与主流影像也有极大的距离。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创作者并没有多少来自观众的压力,特别是不需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在主流领域,即使是纪录片(如《海豚湾》)也难免要参考好莱坞编剧指南,为影片划分三幕式结构,配置好一群主角、一个重要目标和一堆令人生畏的障碍,并保证冲突持续不断贯穿全片;而在私纪录片领域,这些“繁文缛节”就不必再作高度重视了。此外,私纪录片的拍摄者通常并不是影视科班出身,思维不受专业规范的限制,表达趋于直觉跟随意,这也是其与主流影像有明显差别的重要原因。   私纪录片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延伸,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创作者有多少反过身来参与到社会文化之中、产生影响力的欲望和热情。当我们思考它与社会文化机体之间的关系时,会发现私纪录片并不像一般艺术作品一样与文化发生互动或者说“触碰”,而是如同日记一样,似乎仅仅在接受文化机体的单向度“照射”。要知道,像《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这样被公开的私纪录片只是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私纪录片或家庭录像都保存在个人手中,且很可能永远不为公众所知。这使得私纪录片之于文化总体就像毛发、指甲之于人体一样,虽是机体的延伸,却并不产生类似其他身体部位那样的“触觉”。   二   “反作用于文化”或曰“进入文化”并不是一件当然的好事――你的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