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森彬的百变术.doc
施森彬的百变术
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上有名的港口城市。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作为上海浦东设立的中国唯一一处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无疑是城市里的一颗明珠。在这颗明珠的正中心,高达632米的超高层摩天大楼上海中心散发着熠熠光彩。就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大堂里,藏着三件“宝贝”。其中一件名为“心相山水”的琉璃艺术壁画,总长132米,高度达4.2米,如竹简长卷般缓缓在大堂展开。随着每一位进入的人,步伐轻重不一,竹简上的山水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而它的创作者,就是在工美行业浸润打拼30多年的施森彬,“心相山水”则是他奋斗路程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铜门,从艺术家到技术家
提起施森彬,也许会感到陌生,但说起他的作品相信许多人都有记忆。从人民大会堂的大铜门,到山东兖州兴隆文化园释迦摩尼佛像,甚至还有伦敦大英博物馆新馆的玻璃外墙……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全都出自他的手。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接受专业美术教育的人,同期许多人都选择了纯艺术的道路,但施森彬却有不一样的想法。“要做就做独到的东西。”他将这样的坚持,融进了市场。20多岁起,施森彬就开始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为的就是将自己所学的艺术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我绝对不走别人走过的路,也绝对不走别人轻易能走的路。”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施森彬说起话来依旧是掷地有声。
而这样的底气,来源于他的自我奋斗。
1978年,施森彬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餐具厂做造型设计和包装设计。在“设计师”并不流行的年代,能与“技术员”对应得上的也都是铁饭碗。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之余,因为施森彬是“搞艺术”的,所以朋友们但凡有工艺美术相关的小制作,都会请他帮忙。有次,一个朋友为了省钱,请他刻个铜字招牌,施森彬很快完成了任务。最后,朋友节约了经费,施森彬也发现这样的制作对他来说是“轻松的小艺术活。”而这也算是他第一次主动接近市场。
此后的10年时间里,施森彬一直在铜装饰行业里“奔跑”着,将小作坊变成了专业公司,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人们很好奇,为什么施森彬一开始专注铜这种材质,后来又半路转道研究景泰蓝,到现在他的许多大型作品又都是琉璃材质。施森彬笑着解答:“艺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门类,但是相互交叉和渗透都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强调的就是融会贯通。所以我打破行业间的界限,力求在不同的行业中,寻找交汇点。”施森彬专注于材料的研究和了解,就好比铜装饰技艺和铜丝的应用。
硬气,就是要做第一
数百年前,掐丝珐琅技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经过工匠的继承和改造,发展为厚胎掐丝珐琅和薄胎掐丝珐琅两种。流传至今,市面上多见薄胎掐丝珐琅的作品。施森彬看见了市场的空白,开始尝试用厚胎掐丝的方式进行制作。
通常意义上,景泰蓝、珐琅艺术品尺寸都不太大,多用于陈设摆件,而坚持要做独到作品的施森彬一直想着如何打破这个“铁律”。传统珐琅以紫铜为胎,但延展性、耐氧化性以及必要的加工手段都限制了将这一材质用做大型物件的可能性。施森彬尝试着用白铜替换了紫铜,并结合法国利摩日(Limoges)的配方和烧制工艺,研制出了新型的不易氧化生锈的珐琅制作技法。过去,材料限制了这门技艺的发展和衍生,而现在施森彬更换材料,调整配比,不仅将掐丝技艺用在了建筑室内外的装饰上,也开发了新产品融入日常生活。但新技术在诞生之前总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业界同行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施森彬没有停下来,反反复复,不断重复,才有了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诞生。
“这就是我的性格,要做就做第一。”他认为,没有竞争就是最好的竞争,所以他努力打破手工与机械、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壁垒,也打破了行业的限制,将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融汇交叉。
不可否认,与业内的其他同行相比,施森彬有着独有的优势:科班出身,熟悉材料,而且还很有些艺术家的钻劲。他在工艺美术的行业内,书写了许多个“第一”。常常一想到可试验的事情,立马就着手行动。“大家看到的成品背后,是我们不断引进新材料,与原有材料进行嫁接、再开发,反复尝试的结果。”
创新,做时代第一
在施森彬位于青浦的工厂里,一边是明亮的展厅,陈列着他这些年来在国内外获得的荣誉;而另一边则是堆满材料的工作车间,厂里的师傅都专注于手上的材料,并不在意往来的人群。
“我们一直在追求创新,但制作时却必须有一颗虔诚的心。如果没有沉淀后的匠心,再炫的技艺也是没有用的。”施森彬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苛刻。在完成了伦敦大英博物馆3 000平方米的玻璃艺术幕墙后,人们一边赞叹一边问他到底用了哪些技艺来完成这个项目。施森彬想了想说:“沙雕、磨刻这些基本工艺都包含,但更精细的手段都是工匠们用手工完成的。”言语间,透着轻松。但只要是对技艺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要烧制这么大的玻璃,一次成型是非常困难的事。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