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第二章 宗教与社会伦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大学欢迎您! 第三编 宗教与社会文化 第二章 宗教与社会伦理 目录 第一节、儒家的孝道伦理 第二节 道教与孝道 第三节、佛教与伦理 (1)佛教伦理的主要内容 (2)中国宗教对佛教伦理的吸收 第一节、儒家的孝道伦理 儒道伦理一般多以孝道中心,所谓君臣真忠之道、仁义礼智信诸无非是重孝之观念的扩充。虽然先秦道家对传统的伦理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但是在后世的道教伦理中,对忠孝之道予以认同。这可由流行于宋元明清之际大量的劝善书之内容得到佐证。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皇五帝就提倡孝行,学术界一般认为孝道文化的理论化、定型化最迟在周代已经形成。在经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改造和更新,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孔子、曾子、孟子和荀子等学者的努力,形成了儒家特色的孝道文化理论结晶《孝经》,由于只有儒家才有伦理的专门著作之形成,一般来说孝道文化就被认为是儒家伦理的代表,并对后世中国宗教的伦理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孝道文化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它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全为儒家学者们所推动,如道门历代高道在推动孝道文化的完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原因有: 第一,从儒家孝道文化自身来讲,儒家思想学说的特色是它的伦理色彩,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只是给人提供一种向善的可能性和指导性,它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存善去恶的,只要人们努力去做,这是一种克己功夫。从理论上讲,儒家认为可以造就出许多为人师表的道学家,来为众多民众提供模范和学习的榜样。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奏效,反而会造成许多伪善的行为。 第二,从儒家孝道文化的外在机制来讲,早期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孝道文化,在于它是脱胎于西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孝道文化正是从宗法制社会延续而来的。何谓“孝”?《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从字形上看, 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象形;下部“子”搀扶之,会意。《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因此,“孝”之本意乃善事、顺从父母。儒家向来重视“孝”这一人伦观念,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孝弟,并视之为仁义之本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之基。《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即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按肖群忠先生的说法[1],孝的最初含义之一就是“尊祖敬宗”,孝子就是宗族中的宗子,即嫡长子。同时按照国君继承制度,他又是储君,是未来国家的君王。在西周文化里,孝道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巧妙结合起来。西周社会重视孝道文化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宗法制度,以保证宗族内部等级的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这种宗法制显然不合时宜,大的宗法制(即与国家制度相结合)被动摇,被摧毁,只留有小的宗法制度(即家庭内部的孝道文化),那么孝道就变形为只对家族、父母的义务。 原有的家国同治的模式被打破,这是统治者所不允许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怀旧情绪,他们希望重新回到西周的统治模式中去,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实上,西周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最长的时期。我们不难理解孔老夫子奔走列国的苦心。)经过先秦儒家的努力,《孝经》的出现更可以说明原有统治秩序被打破的情况。 晋文先生在《论经学与汉代忠孝观的整合》一文[1]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汉代经学家为了强调忠君爱国,提出了“家国同构”的理论,由孝劝忠,但是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这是很有见地的。在汉代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就被贯穿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忠。魏晋南北朝、唐、五代时期,尽管门阀政治严重,忠君思想淡薄,但是孝道文化却愈演愈烈,有孝子无忠臣。孝和忠不再同时兼顾,大多数人在家是孝子,在国却未必是忠臣,这是令统治者头痛的事情。因而孝道文化在唐以前不太受重视。 唐宋以后,孝道文化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完善和加强,其中原因固然有统治者专制思想的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但是回答似乎不令人满意,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积淀并不是只靠一个政治经济的原因就可以完成的。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在儒家孝道文化发展的同时,道教孝道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对儒家孝道文化进行了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儒家孝道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对中国孝道文化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道教与孝道 孝道文化的道教化。 鉴于儒家孝道文化本身具有十分尖的内在矛盾,因此,它需要其它文化来予以补充完善。而道教则首先把孝道文化纳入自身的宗教伦理体系之中,形成道教特色的孝道文化,弥补了儒家孝道文化之不足。 与儒家“孝道”思想相呼应,早期道教经典也有不少重孝的思想论述。 文昌帝君是道教诸神之一,关于它的来历以及与道教的结合众说纷纭,一般的认为是文昌原身是天上的文曲星,主管人间的功名和禄位,帝君指的是梓潼帝君,据说帝君叫张亚子,因报母仇而迁居七曲山,后来仕晋战死,因他世代显灵,所以受到唐宋统治者的封赏,唐玄宗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