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耐药基础和临床》2013 第三讲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pptVIP

《微生物耐药基础和临床》2013 第三讲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利福平 ( r i f a mp i n ): 利福平是利福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通过与细菌 R N A 聚合酶B亚基结合,干扰、抑制细菌的转录过程,实现杀菌效果。r p o B基因是细菌 R NA聚合酶 B亚基的编码基因,链霉素 ( s t r e p t o my c i n ) :最近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菌株耐链霉素的产生是由于核糖体蛋 白 1 2编码基因( r p s L) 或 1 6 S r R NA编码蛋 白( r r s ) 突变所致。 吡嗪酰胺 ( p y r a z i — n a m i d e ): 细菌的吡嗪酰胺酶将吡嗪酰胺转化成吡嗪酸.而吡嗪酸对结核杆菌具有毒性作用。在吡嗪酰胺的耐药菌株中发现丧失酰胺酶 ( 吡嗪酰胺酶或烟酰胺酶 ) 的活性,促进了对编码吡嗪酰胺酶的基因p n c A的研究 乙胺丁醇 ( e t h a ma b u t o 1 ): 作用于靶分子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抑制阿拉伯糖基聚合人阿拉伯乳聚糖.从而影响细胞壁分枝菌酸一阿拉伯半乳聚糖一 肽聚糖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的死亡。最近的研究表明, 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与阿拉伯糖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 embAB C操纵子突变或 emb蛋 白过度表达有关, 该操纵子由embC、embA和embB 3个基因组成,其中embB基因突变是耐乙胺丁醇产生的主要原因。 * *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被滥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给人体带来严重伤害。细菌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抗生素频繁刺激细菌,使细菌迅速耐药,甚至任何一种耐药菌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超级耐药菌。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疗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 * 定期公布各标本的病原菌分离率和耐药谱 避免用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 Hfr菌株:染色体上带有质粒基因 F′质粒:带有染色体基因的F质粒 染色体耐药基因 质粒 耐药基因在细菌间及染色体和质粒之间的转移 耐药基因 在细菌内的移动及在细菌间的转移 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转移 基因元件:游离DNA、质粒、染色体片段 耐药基因在染色体和质粒中间的转移 基因元件:转座因子、整合子,质粒 携带耐药基因的基因转移元件(游离DNA片段、质粒、转座子、整合子、染色体)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由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中,细菌以此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形成耐药株或多重耐药株。耐药基因也因此在细菌间广泛传播。 供体菌 受体菌 耐药基因 耐药基因的转移 细菌间基因的友好分享 Genetic elements carrying mobile genes in bacteria Gene cassette Integron Transposon Plasmid Integration/excision Chromosome Integration/excision Phage infection Prophage Integration/ excision Lysis DNA 耐药株被筛选, 并由劣势菌成为优势菌 三、细菌的适应性耐药 没有特定的基因改变,变异发生在转录水平, 即耐药表型突变。 耐药基因的调控机制 群体感应系统:生物被膜的形成 抗菌药物诱导的耐药表型突变 ?-内酰胺类抗生素 : 诱导 ?-内酰胺酶产量增加 激活金葡菌mecR1基因,产生PBP2a, 对甲氧西林等?-内酰胺耐药 四环素,氯霉素等 : 诱导大肠杆菌marA基因表达,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的调控机制 大肠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受Mar操纵子调控。 甲氧西林耐药性的表达调控基因(mecRI、 mecI )及其辅助基因(femA、femB、femC、femD)。这些基因的协同就使得MRSA对β-内酰胺类具有更高度耐药性。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 * 群体感应系统 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耐药表型突变株 四、抗菌药物在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 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推手 抗生素的诱导作用,提高突变率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抗生素的筛选作用 (表型筛选是定向的) 双刃剑 杀菌 ? 筛选耐药株 抗生素的诱导作用 提高基因突变率 耐药表型突变株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酶产量 ?-内酰胺类抗生素 激活金葡菌mecR1产生PBP2a 对甲氧西林耐药 四环素,氯霉素等 诱导大肠杆菌marA基因表达 多重耐药 耐药菌株: 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株的筛选作用 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劣势菌 优势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