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自我观”剖析及其教育启示.doc

中西文化“自我观”剖析及其教育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文化“自我观”剖析及其教育启示

中西文化“自我观”剖析及其教育启示??   摘要:对于“自我观”的认识,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在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独创性,主张“独立性的自我”的自我观;在中国,强调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依赖,主张“互倚型的自我”的自我观;英美人依赖于个人本人的观点,而中国人则更依赖于个体之外,即别人的观点。二者表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因此,在对待中西方异质文化方面也就具有不同的态度。中西方文化“自我观”不同,对待文化的态度亦不同,以致于各自对教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我观教育;比较 一、中西方的“自我观”概述 (一)西方文化的“自我观” 在西方哲学中,“自我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哲学家们不断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剖析。随着理论的积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愈加深入和开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哲学家们对“自我观”的认识各有不同的解答。从亚里士多德起,哲学界开始从事“自我”的对象化研究,笛卡尔继承了亚氏的传统,并且认为“自我”是思维的“自我”(即“我思故我在”),“自我”是先天就存在的;洛克与笛卡尔的观点不同,他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说法,他认为“自我”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的,是意识主导的、经验的、被动的,是从外部获得的“自我”;休漠对笛卡尔先天性的“自我”作出了进一步的否认,他认为“自我”是人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统一;黑格尔则意识到“自我”是与他人共存的,而不是单个存在的;马克思则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将黑格尔的“他人”进一步融入到了整个社会之中 (二)中国文化的“自我观” 把“自我”视为空无是释、道两家的思想,是一种个体“自我观”,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是一种社会“自我观”,形成了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互补的格局,是心性而非理性。[1]这种心性的“自我观”追寻的自然状态是天人合一;追寻的社会状态是君子而非小人;以克制自身欲望为方式来处理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确保社会稳定的以血亲能力为基础的制度关系。“自我”是一个整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点。中国人不能对“自我”本身做具体的分解和分析,因为中国人是以完形的方式来看待“自我”的,中国“自我观”追求“心”,追求“自我”的内心体验和内心修养,强调了悟自心,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为了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自我”应该怎么做的方面。这种“自我观”反映出中国文化相对忽略思维逻辑、分析智力与工具理性的作用 二、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通过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源头进行探讨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造成中西文化如此差距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无一例外地都是植根于其自身的种族差异、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文化?w系要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根据自身的状况,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政治是这样,经济是这样,教育亦然 现今,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和民族特性,以致于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路上一直煞费苦心,艰难前行,结果收效甚微。西方的教育模式是依据自身的文化土壤而设置,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如果生硬地移植他们的成果,却不了解并认真研究自身的状况,势必会事倍功半。应该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环境,创设属于自己的文化 中西文化并不是冰火不容的,只要方式得当,西方主客二分、物我相分的“主体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观是可以结合并促进彼此发展的。将西方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优势的观念纳入到中华文化以“我们”的群体意识为优势的观念之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一方面,因承认彼此不同而肯定了每一自我的独特性;一方面又因承认彼此相通而肯定了人我间的相互支持,从而对他人负有责任感。”[2] 正如张世英先生所说,只有对他人的“自我”报以足够的尊重,创造一个“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局面,才是“东方睡狮”真正清醒之日,也是“东方睡狮”震撼世界之时! 中西方文化是格局特色的文化,各自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既然文化特色不同,那么毫无疑问,彼此之间会有冲突、碰撞与分歧。而另一方面,虽然文化特点不同,但既然都是文化,同属于世界中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就可以交流、会通与融合。因此,对待中西方的异质文化,“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3] 三、教育中的文化“自我观”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农耕文明中形成和强化起来的家族制度和金字塔形的社会等级制度,必须是它的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以群体为本位,而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这就必然导致反对个性,强调群众认同,靠别人来定义自己,缺乏“人权”的观念。”[4]中国文化将个体的整个生命都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