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士先生在兰大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管会生2016年12月23.DOC

段一士先生在兰大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管会生2016年12月23.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段一士先生在兰大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管会生2016年12月23

段一士先生在兰大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管会生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TRAN语言,开创了计算机软件的新纪元,计算机从此真正走出了实验室,进入了应用普及大发展的新时代;其次,仅运行了10年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被送进了博物馆。人们对待它就像对待出土文物一样,可见计算机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速度是何等惊人;还有: 这一年日本科学家刚刚造出了日本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这一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磁盘存储系统; 这一年计算机界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 这一年世界上首次推出了采用晶体管的商用计算机UNIVAC……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费城开始运行的ENIAC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字计算机。70年来,计算机像一个神奇的精灵,以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IT行业的人们常常依照所采用的逻辑元器件将计算机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代产品,这种约定俗成的计算机年代的划分方法一直延用到现在。你可知道兰州大学就曾有过这四代产品吗?你可知道兰州大学曾经是中国有机会创办“中国计算机博物馆”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之一吗?兰大计算机的发展史不仅是一系列计算工具演变的历史,更是一代兰大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不仅是兰大人创造物质文明的记录,更是兰大人创造宝贵精神文明的结晶。 “东方斯大林格勒”的第一代计算机 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和西北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兰大,使兰州大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以致于当时兰州大学的介绍是这样开头的:“兰州——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兰州大学——科学家的摇篮!”与此同时,国家陆续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东部高校动员了一大批学者教授、研究生和归国留学生到兰大工作。他们之中就有后来任兰州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的段一士教授。 段一士教授1951年6月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8月苏联莫斯科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56年9月,段一士还在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1957年年底,30岁的段一士从苏联回国,在兰州大学物理系执教至今整整59年。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仅仅四个月之后,段一士和邝宇平(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增选的中科院院士)等人研制的模拟式电子计算机获得成功。该项目受到兰州大学校党委的表扬,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等人也于1959年元月4日到我校参观了这台计算机。 这台经费仅1万元,在兰大物理楼5楼中央经过70天日日夜夜苦干完成的模拟式电子计算机,与清华大学同类设备的研制工作同步进行,为兰大计算机事业的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的机柜长5米、高2米,装有200个电子管、6000个电阻、300个电容及其他一些精密仪器。它利用一套由电子学运算器(积分器、微分器、加法器、反向器)组成的电子网络线路来模拟微分方程的近似差分方程式,用以解各种类型的常微分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精确度在1%左右。解可用静态测量得到,示波器上还可绘出结果曲线。在研制过程中,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流网络式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专门用于解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常遇到的薛丁格尔方程,对师生进行量子力学、电子学及计算数学等方面的教学实践都起到了很有益的作用。 DJS121——兰大的第二代计算机 1964年之后我国开始推出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当时中国贵州的凯里由于生产国产计算机而被称之为“中国硅谷”。1974年4月,兰州大学用80万人民币从贵州凯里国营830厂购进了一套国产晶体管计算机系统——DJS121。该系统每秒3万次,内存32K,磁鼓64K,采用光电纸带输入和电传打字输出等外设,软件使用ALGOL60语言的解释执行系统。前去接机并接受培训的有计算机组的熊藻(1958年兰大毕业)、蒋柱中、刘国义、蒲兴荣和李永礼(1965年兰大毕业,计算机系教授)五位老师。安装调试投入运行后,又将ALGOL60升级为ALGOL68语言,另增设了上海产D2型磁带机及窄行和宽行打印机。高冠群、王德人、蒋柱中、刘国义、蒲兴荣、李恒滨(原校党委副书记)、袁复兴、尤传华等教师形成了兰州大学在计算机领域中最初的技术队伍。 而通过DJS121受益最多的是现物系和力学系搞科学计算的教师们。如叶开源教授、邢正教授、陈星渠教授……他们常常在机房上机一天就是十几个小时。DJS121的运行也使兰大早期的计算机教师们有了用武之地。如席先觉、刘仲春(曾任教育部条装司贷款办设备处处长)、李忠信(计算机系退休教师,早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1972年来兰大)等等。1985年,DJS121调往定西教育学院。 还是蒋柱中老师在DJS121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