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题山水画诗的情感内涵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庭坚题山水画诗的情感内涵探究.doc

黄庭坚题山水画诗的情感内涵探究   摘要: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创作题画诗九十余首,而其中的山水题画诗占了近三分之一。本文试从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中的归隐之心与思乡情感进行阐释,管窥宋代士人题咏画作的心态。   关键词:黄庭坚;题山水画诗;吏隐;思乡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32-02      从现存资料来看,黄庭坚共存题画诗共九十余首。按其题画诗内容分类,山水画类的题画诗占了黄庭坚题画诗三分之一之多,是其题画最多的的画类。黄庭坚题山水画诗之多与当时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不无关系。 “‘文人画’之所以在宋代建立起日渐完备的体系,除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与宋代众多的文人参与政事,形成“党争”,并几经沉浮,转而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分不开。”故本文试从其题山水画诗中借诗抒发的情思中寻找宋代士人题咏山水时的 “诗情”。    题画诗,顾名思义,乃题咏画作之诗。因此,诗与画的关系的联系应该相当紧密的。就其内容,或单纯描摹画面,或观画作抒发画论,或借画之景抒已之情怀,大致如此。从黄庭坚题山水画诗来着,单纯描摹画面诗并不多,在诗中抒发画论或抒已情的诗占了大数,严格来说这类题诗的内容与单从画面表现的直接关系而言,并不十分紧密,然而这类诗看似有些脱离画面物象的描写,实际上其与画境画意的内在联系却最为贴切。所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题画诗人在观画时,画面的形象带给诗人的视觉感受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内在情感与心理反应。由此产生的思想情感是诗人生活经验与记忆,内在体验与画中意象碰撞出的心灵共鸣。它有可能与画家所要表现的精神是一致,也有可能是诗人独特的精神体验。山水画是画家个人情致思想在的表达,而题山水画诗,既对是画家情思的补充与表达,更是诗人自己情感的寄托。黄庭坚的山水画题诗无论是单纯地描摹画象,还是对阐发画论,都经过了他内在审美标准的选择,和借画抒已怀一样,希望通过题山水画诗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内涵。在黄庭坚的题山水画诗所蕴含的个人情致我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吏隐之心,另一个是思乡之情。   北宋中期政治变革的失败后,时代精神出现了某种转变,士大夫的经世济时的热情锐减倾向于独善其身自我保护。再加之愈演愈烈的新旧党争,文人集团不断地被卷入政治纷争中,加剧了士大夫文人的恐惧心理。士大夫们一方面关注道德人格的确立,以为安身立命、抗衡政治压迫的精神支柱,一方面愈益滋生出与世委蛇的处世态度及退隐自保的心理诉求。这样,宣扬超越世俗、淡泊名利的禅宗老庄思想开始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们的普遍精神寄托。但是儒学立身处世匡世济时的基本理念在士人夫的心中还是占据着很大的位置,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隐山林,而是趋于内敛,将政治热情转向了艺术,对外界关注转向自我内心的关照。   黄庭坚题画山水诗正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注意到这些题山水画诗诗几乎都集中在元?v年间,据《山谷年谱》,此间黄庭坚有题画诗49 题63 首,占去了他题画诗的绝大部分。这一方面和京城作为文化中心氛围有关,有许多画家文人活跃于此,文人彼此唱和题诗作画。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与他对当时的党争持消极态度,以处变不惊的态度对待宦海沉浮,远离风波中心,倾心力于书画诗歌创作上有关。纵观黄庭坚一生,官场起伏、仕途坎坷,个人生活也十分不幸,丧二妻,亲人早逝。政途的坎坷,人生的无常,使得黄庭坚的思想上加亲近于老庄、禅宗的无为而治、超脱自在。黄庭坚家乡是禅风炽盛之地。洪州境内道场以百数,他与临济宗的黄龙系关系密切,从晦堂祖心学道,与晦堂的两大高足交情颇深,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黄庭坚在服膺儒家之道的同时,又吸引了禅庄思想,使得他的思想能圆融三家,自成一体,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出表现和一种“内刚外和”的人格境界和处世之道。作为士大夫他还是深受儒家匡世济时的思想的浸润再加上生计所迫,黄庭坚不得不靠为官的微薄之禄养家糊口,并没有真正的归隐山林。而是以“居官而如隐”的“吏隐”方式,向往着林泉生活。黄庭坚在《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中说: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他不拘泥于退隐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心灵自身的解脱。这是他思想中禅庄的理念对其人生态度的明显影响。对于士大夫的这种既喜爱山林,但又求仕进的心理,郭熙提出了通过欣赏山水画来替代隐逸山水的解决之路:“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暄?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本意也。”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亦多能从中品味出一种远离人世喧嚣的幽幽情怀,原本藏于心灵深处的隐逸林泉之心便被唤起。想远离政治纷争的黄庭坚更是将这种隐逸的情思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