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期人格发育课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 发布时间:2009-11-26 来源: 我要评论:(0) 字体:【小】【中】【大】 ——兼谈不可让少儿遭受严重的心理伤害   导语 一、“少儿期”的界定及其生理、心理特征 (一)我国古代的几个提法: (二)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里比多”: (三)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8阶段(即人生周期论): (四)笔者的一种整合: 二、“婴幼期”是人格(个性)发育的初始也是关键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结论: (二)艾里克森的结论: (三)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在0—4岁: (四)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在3—4岁: (五)“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六)现实生活中的正反事例。 (七)回忆自己的少儿期,父母是怎样呵护自己的? 三、可怕的“应激源”及无奈的应激 (一)婴儿先、后天脑受损。 (二)婴幼儿被父母遗弃: (三)残缺家庭对少儿扭曲的“爱”: (四)少儿遭到长时间、恶性的刺激: (五)少儿在无监护人情况下,其它方面的不幸遭遇。 四、年轻父母如何对少儿进行情感呵护? (一)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婴幼儿心理学》的有关基本知识: (二)首先应该是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并进行“胎教”: (三)年轻父母充满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 (四)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五)设计轻松、欢快、有健康音乐的氛围。 (六)满足婴幼儿“皮肤饥渴”的要求: (七)学会跪着跟少儿交流: (八)注重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的熏陶和训练: (九)布置温馨悦目爽心的家庭环境。 (十)营造诸多方面的综合良好条件。 (十一)主动寻找、接触良性的社会刺激。 (十二)培养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 (十三)孩子到了学前、学后期,“父母必做”: (十四)接受或寻求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辅导。 (十五)每个做父母的,你的高招或经验是什么? 五、注意较为含混、热焦点或有争议的几点问题 (一)抚育、教养孩子,“严格”与“严厉”有区别: (二)爱抚与“溺爱”不一样。 (三)充分爱抚与逐步培养独立性,两者并不矛盾: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遗弃孩子,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这期间,爸爸妈妈爱抚与爷爷奶奶爱抚也是有区别的: (六)父母两人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也是不卫生或扭曲的爱: (七)语言的熏陶和训练不等于是刻意地背诵唐诗宋词: (八)也不要急于叫婴儿认字、写字: (九)留心孩子对“母爱”的本能“测试”: (十)保姆—潜移默化—婴儿: (十一)学龄期后,可以让孩子接受适度的“应激源”,以培养意志: (十二)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十三)一份调查显示: (十四)“体罚”与“心罚”: (十五)“早期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十六)教养、监护的动机不是要取得对孩子的“控制权”: (十七)不要随意对孩子的“好动”定论为“儿童多动症”。 (十八)独生子女易出现的几种“心理偏异”: (十九)你了解少儿的心理世界吗? (二十)每个做父母的,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六、不可让少儿遭受严重的心理伤害 (一)人生有三大不幸: (二)儿童期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1.“儿童孤独症”—— 2.“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3.“儿童抑郁症”—— 4.“儿童强迫症”—— 5.“儿童多动症”—— 6.“儿童恐怖障碍”—— 7.“学校恐怖症”—— 8.“儿童焦虑障碍”—— 9.“攻击性行为”—— 10.“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 11.“考试焦虑症”。 12.“神经性紊乱综合症”—— 13.“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 14.“青春期神经症”。 15.“吮手指、咬指甲”—— 16.“遗尿症”—— 17.“口吃”(又称“结巴”)—— 18.“肥胖”—— 19.“神经性厌食”—— 20.“偏食”—— 21.“异食癖”(又称“嗜异症”)—— 22.“睡眠障碍”—— 23.“小儿屏气发作综合症”—— 24.“大脑发育不良症”。   导语 问:“母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先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3岁孩子,从18楼上摔下来。这时,他的母亲正好买菜回来走到楼下。见状,说时迟,那时快,丢下手中的菜,双手一把接住孩子。孩子得救了,母亲因受了强烈的冲击而死。 这一消息,传到消防救生部门,他们不敢相信。处于敬业,他们决定做一次实验。他们从18楼摔下一体积、重量和软硬程度都与这个小孩的一样的物体;结果,没有一个消防救生队员能接得住。 结论:只有“母爱”的力量最大。消防救生队员是在用体力;而母亲用的是心力,极限的心力。 这个故事,可能大家不相信。但有一个故事是新闻报道过的。 故事发生在贵州。有一对夫妇带着自己的小孩去旅游。在乘坐缆车的时候,突然缆车坠落。一家3口被摔了出来。就在几秒钟的时间,父母擎着孩子而坠地。父母摔死了,孩子得救了。 孩子为什么能活过来?只有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力量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