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眼底烟云过尽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瞿秋白-眼底烟云过尽时

瞿秋白:眼底烟云过尽时   前不久,由青年演员董洁、窦骁主演的红色偶像爱情史诗《秋之白华》,在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首映。虽然该片讲述的只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的传奇爱情故事,但瞿秋白高尚的人格、爱国热情和短暂而光辉的人生还是深深感染了观众。 “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瞿秋白映着朝阳写下绝笔,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他的平静从容,更是固执地坚持他为信仰的付出。正是因为这份信仰,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可以专注,专注于比生命伟大的事情,专注于一份足以让他放下爱恨荣辱的历史…… 是从1934年10月起,瞿秋白走向了生命的深秋。 起初,敌人并不知道他就是瞿秋白。 在审讯室里,患肺病的瞿秋白始终安静地坐着,像一个打坐的禅师。一次又一次审讯,他始终如一的口供,他说自己叫林琪祥,是职业医生。但情势急转直下,有好几个人相继叛变,都供出了瞿秋白。这时候,这个叫林琪祥的人才淡淡地笑了,他说:“你们执意说我是瞿秋白,我就真是瞿秋白。至于前些时间说的林琪祥、职业医生之类的话,你们权当我写了一篇小说。” 瞿秋白是一条大鱼,国民党高层授意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从瞿秋白这儿打开一个缺口。宋希濂心情颇为复杂,他既是国民党的要员,要想方设法让瞿秋白靠近国民党,又在内心深处对瞿秋白的为人和才华深为敬仰。他意识到,对待瞿秋白这样的人硬碰硬是不行的,得以柔克刚。 于是,瞿秋白获得了特殊“礼遇”。宋希濂命令手下为瞿秋白找了一间较大的囚室,还下了“优裕生活”的指示。起初,他担心瞿秋白会拒绝,这也是共产党人铁骨铮铮的共性。但瞿秋白倒爽快,这让宋希濂觉得隐约看见了曙光。其实,宋希濂错了,瞿秋白只是看透了许多东西,他也看到了1935年是自己无法解开的一个死结,他享有这样的优待,仅仅是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在形式上保有所谓的清白了,他本身就是一块汉白玉,他有清澈的人格和坚实的底线。这一切他很清楚,他无所畏惧,不管是优待还是谄媚,不管是陷阱还是圈套,对他来说都不重要。 宋希濂问瞿秋白在生活和健康上有什么要求。瞿秋白说,他作为病人,不反对看病吃药;作为文人,要写东西,需要笔墨纸砚书桌。瞿秋白在一间专门为他准备的大囚室里过起了短暂的读书写字生涯,在这间囚室里写诗、治印、习字、喝酒、抽烟、静思、默想……他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他用了很长时间写一篇长文《多余的话》,那是他身陷牢狱后的回首长望,是他自言自语式的一场反思,是一个终究脱不开文人气质的表白。 这也让我们知道,所有其他加给瞿秋白的身份都不是那么妥帖,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骨子里他只是一位文人,永远脱不开书生意气。 那些日子里,瞿秋白一直在回顾自己的人生,他的出生,他灰色的童年,他最初的梦想,一路走来,梦想被不断改写。原本他只是想着成为文人,成为一个安分的教员。但历史一直跟他开玩笑,他怀抱着齐家治国的情怀走在了历史的节骨眼上,终于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只是觉得革命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是一条引领更多人走出黑暗的渡船。 那个暮春时节,由于宋希濂的复杂心思,瞿秋白得到了片刻休憩。他在既为书房也为囚室的小房间里自得其乐。连国民党的军官和哨兵都忍不住向他讨要书法和印章,只要大家开口,除了谈政治,瞿秋白都一一应承下来,一方一方为他们治印,一幅一幅地写书法送给他们。那些国民党的官兵也对这个特殊人物钦佩有加,将瞿秋白的作品悄悄收藏了。 这是最后的安逸时光,瞿秋白深知自己来日无多,他早就放下对生的渴望了。他知道死也无非是一个绵长的梦,一次不会醒来的沉睡罢了。他觉得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休息,死亡只是赶赴一个长眠之约罢了。这样他心里再无更多挂碍,他每天准时起床,安然入睡,勤奋地写作,在最后的余生里重拾起了那半个文人的梦。 1935年6月10日前后,宋希濂第三次接到南京催问瞿秋白情况的来电。他觉得不能再等了,决定找瞿秋白作一次深谈,这也是一次貌似温和的审讯。宋希濂看见面前的还是一个瘦弱的书生,脸色苍白,略微有些浮肿,只是眼睛里已没了刚被捕时的疲惫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潭深水似的沉静。 宋希濂先给瞿秋白倒了一杯茶,开始了一场迂回曲折的谈话:“瞿先生,这些天我们的军医都用了些什么药?你的病情好转了吗?”显然这是一句带着关切的话,不管假意还是真心,这话都有一种将交谈引向友好的趋势。“谢谢。”瞿秋白呷了一口茶,“早已讲过,目前的处境,作为囚犯,我服药只是为了解除点病痛,已用不着做认真治疗。”“瞿先生,你太悲观了。坦率地说,我是敬重你的。我在上中学时就拜读过你的文章,那时慕名而不得见。今天在这种场合相见,在我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我今日虽有军务职责在身,仍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慨……”宋希濂还是继续出他情意深厚、钦佩崇敬的牌。他知道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温和的人,他会被这种温和感染。 但这种推测是错误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