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栅极工艺浅谈概要1.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后栅极工艺浅谈概要1

英特尔为什么牛逼——后栅极工艺浅谈(一) Jeff_Hill | 2013-11-13 17:14 | 阅读:2584 | 评论:39 半导体制程工艺上,英特尔要是说第二,那没人敢说 第一。晶圆制造这个圈子,英特尔毫无疑问处于第一流,其他厂商包括IBM,英飞凌,NEC,意法半导体以及东芝等公司,以及目前半导体代工行业的老大老二 老三——台积电、GlobalFoundries、三星,统统都是二流。说这么绝对可能有人不服,小编举最近的一个例子,英特尔仅仅破一次例为美国芯片制造商Altera代工首个四核64位ARM Cortex-A53处理器,就引发了业界一片惊叹。 为了让大家一窥 Intel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上的牛逼,笔者选取数月前参加Intel新品交流会后,印象深刻的45nm以下HKMG的成型工艺来做探讨。 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HKMG(high-k绝缘层+金属栅极)技术几乎已经成为45nm以下级别制程的必备技术。不过在制作HKMG结构晶体管的 工艺方面,业内却存在两大各自固执己见的不同阵营,以IBM为代表的前栅极Gate-first工艺流派和以Intel为代表的后栅极Gate-last 工艺流派。更准确点说,在步入HKMG时代之初,只有Intel 和其他所有半导体企业之别。 前栅极和后栅极工艺实现HKMG结构,在技术上有什么差别,请看这段引用: Gate-last是用于制作金属栅极结构的一种工艺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在对硅片进行漏/源区离子注入操作以及随后的高温退火工步完成之后再形成金属 栅极;与此相对的是Gate-first工艺,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在对硅片进行漏/源区离子注入操作以及随后的退火工步完成之前便生成金属栅极。 Gate-last工艺的难点则在于工艺较复杂,芯片的管芯密度同等条件下要比Gate-first工艺低,需要设计方积极配合修改电路设计才可以达到与Gate-first工艺相同的管芯密度级别。 采用Gate-first工艺制作HKMG的劣势,是用来制作high-k绝缘层和制作金属栅极的材料必须经受漏源极退火工步的高温,会导致PMOS管Vt门限电压的上升,这样会影响了管子的性能。 如果对这段不太理解的童鞋,只需要记住一点:后栅极成型HKMG技术制造的芯片,功耗更低、漏电更少,高频(即高性能)运行状态也更稳定;但是生产制造技术复杂、良品率低、初期很难大规模量产;(在没有采用3D晶体管结构前)管芯密度低,对晶圆的利用不够经济;真正实用时,还需要用户层面的配合,即客户厂商根据需求配合修改电路设计。 45nm以下必要的HKMG技术中Gate-first/Gate-last成型工艺各有优劣,Intel追求未来的性能增长选择Gate-last,其他厂商则选择整体难度较小、眼下更容易实用的Gate-first,经过几年发展后,情况如何呢? 先看Gate-first,下面这段话引用自英特尔中国技术发言人洪力的评价: 28纳米去年TSMC(台积电)刚刚用到所谓后栅极工艺,英特尔从45纳米开始用后栅工艺,那是4年以前的事。这个时候功耗就来的小,那个时候我们出来包括IBM那些所有的人出来说英特尔宣布做后栅工艺的时候,不可能达到经济利益上的量产,因为太难做了,英特尔做出来了。为什么后栅很重要,当处理器运算的频率高的时候,你的功耗就会很大,这部分做起来很不容易。所以你会看到去年很长时间都讲到产能不足的问题,现在TSMC有了,三星的28纳米还是前栅工艺的。到22纳米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开始做三维晶体管,这是晶体管的一个创新,栅极起来了。那样的分布方式使得它的性能和功耗、密度都会有一个更大的提高,你去看一看TSMC的3D的晶体管是2015年开始量产,可以看到中间差多远,三年半的时间。此28纳米和彼22纳米不是一回事。还有一些厂商说还有14纳米更小的,这跟做逻辑的不是一回事,所以英特尔领先是按代来衡量的,是一代还是两代。 再看看Gate-last,这是台积电研发部门高级副总裁蒋尚义从Gate-first阵营转向Gate-last阵营时说的话: 和20年前一样,我们现在又遇到了如何控制Vt(管子门限电压)的难题。如今的Gate-first+HKMG工艺同样存在很难控制管子Vt电压的问题。 尽管厂商可以在管子的上覆层(capping layer)上想办法对这种缺陷进行补偿,不过这种方案“极其复杂和困难程度相当高”。 Gate-last工艺当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这种工艺制出的管子结构很难实现平整化。不过如果设计方的Layout团队能够在电路设计方面做出一些改动,那么就可以克服这个问题,使Gate-last工艺制作出来的芯片的管芯密度与Gate-first工艺相近。 在我们采用后栅极工艺的时候,有的客户一开始抱怨连连,曾一度表示如果采用这种新工艺,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