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祝大家中秋快乐,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东夏) 这一历史时期,由于隋建立了新的官印制度,唐、宋又沿袭了隋制,故称之为隋唐宋印体系。 印文用小篆 印体加大而用朱文 改官职名称为官署名称 宋代开始用叠篆入印,出现花押印 背款、边款出现 用于书画作品,出现闲章(标志印章的使用功能发生了质的改变。 篆刻艺术萌芽(米芾自书自刻) 印学萌生(米芾的《书史》、《画史》中著有印论) 2、篆刻(创作)艺术时期(石章时代,也可称篆刻流派时期) 自宋到今是篆刻(创作)艺术时期。 宋、元、明初的一些书画家因创作书画作品的需要而捉刀治印,虽然他们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个性风格,但为篆刻流派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应视为流派篆刻的先驱。 明中后期,篆刻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篆刻家。如吴门派的创始人文彭及其承继者归世昌、李流芳、陈万言、顾苓、顾听等,皖派(又称徽派、雪鱼派或何震派)的何震、梁衷、程原、程朴、胡正言等,莆田派的魏植、吴晋、宋珏等,泗水派的苏宣、程远、何通、丁元公等,甘暘派的甘暘(擅长篆书并精篆刻理论的篆刻家),娄东派的汪关、林皋、沈世和、汪泓等,朱简派的朱简等。 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歙派的程邃、黄吕、汪肇龙等,如皋派的许容等,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因居西泠,称西泠前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西泠后四家。与前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以及篆刻大家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 清代是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到了近现代和当代,又涌现出了齐白石、叶为铭、黄宾虹、罗振玉、童大年、赵古泥、李苦李、丁铺之、王福庵、吕风子、寿石工、吴隐、唐醉石、王南唐、谈月色、钱瘦铁、王个簃、潘天寿、朱复戡、邓散木、来楚生、陈巨来、罗福颐、吴朴、陈子奋、沙孟海、方介堪、诸乐三、傅抱石、韩登安等,陈大羽、大康、刘江、韩天衡、王镛、石开、崔志强、李刚田、刘一闻、黄惇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泠印社的创建,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篆刻媒体的兴起,林立的印学社团,此起彼伏的全国性、区域性书法篆刻展赛、理论研讨会等,都有力地推动了篆刻艺术在当代的繁荣和发展。 四、学习篆刻需做的准备工作 工具:刻刀(简斋)、小楷毛笔、砂纸(砂布)、印床(可不用)、牙刷、棕帚(又称棕老虎)拓包、小镜子、印筋等。 材料:印石(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老挝石等)、印泥(分朱砂、朱磦、古色等,西泠印社印泥传人曹勤制作的印泥最好)、连史纸(钤盖印蜕、拓边款,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绵连)、拷贝纸(拓边款)等。 印谱:《十钟山房印举选》、《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山东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选》、《盛世玺印录》、《封泥汇编》、《古玺汇编》、《封泥考略》、《古图形玺印汇》(初、续集)、《中国篆刻全集》(全五卷)等,以及明清近现代的著名篆刻家的个人印谱。 查字工具书:《说文解字》(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汉印分韵合编》、《汉印文字征》、《古玺文编》、《甲骨文编》、《甲骨文大字典》、《金文编》、《古币文编》、《古陶文汇编》、《秦印文字汇编》等,简便些可查《中国篆刻字典》(上、下册)。也可在网上查。 技法类工具书:《篆刻学》(邓散木)、《篆刻法》(吴颐人)、《篆刻初步》(李刚田)、《中国篆刻学》(吴清辉)等。 古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说文部首诠释》、《古文字形发微》、《古文字学新论》、《文字源流浅说》等。 学习篆刻必须要懂一些古文字知识,起码要懂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的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尽力做到不出、少出错误和笑话。 五、我的篆刻学习创作观 1、学习上 方向正确,方法得当 要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就是捷径。 没有一个好学生是教出来的。 在错误的道路上停止就是进步。 从平正一路(中性)的印章入手,进可攻,退可守。 具体地说,先从个性风格不明显的规整古雅的一路汉印着手,这继而可上溯春秋战国古玺,又可下及明清流派篆刻。 临印重要,读印更重要 深入思考比勤奋临印重要。也就是说要明理在先,勤奋为次。 明理就是要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明白了每种印风的内在规律(篆法、章法、刀法、意境)以及与其它印风的不同和内在联系(共性的东西),就会为将来探求、建立自己的个性风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法并不深奥,掌握、提升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熟练和升华的过程。 2、创作上 篆刻作品的构成:印花、款识,印屏。 刀法事实上只有两种,冲刀和切刀,其它的所谓刀法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