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pdf
安徽农业科学,Joum~ofAnhui Agri.Sci.20H07,35(35):11618—11619.11628 责任编辑 张杨林 责任校对 王淼
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张大勇,梁盛胜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lo0094)
摘要 对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还是依靠自己的
劳动收入和子女提供的资金来维持老年生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 家庭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家庭结构
中图分类号 F8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H07)35—11618—02
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与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 每年从所有子女处能获得的现金最大值为10 000元,衣物
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崇老文化”的背景下发展成熟的l】J。 等最大值为2 200元,粮食最多为800 kg;另外,也有部分老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分工取代了一家 人没有从子女处获取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可见不同老人从
一 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农村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也发 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差别较大。对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从
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向小型化和核 D化发展。社会价值观念 所有子女处获得的现金总和数据进行分项统计后发现,被
的转变又使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深 调查者子女没有提供任何现金的有24.5%,仅提供较少现
入了解目前的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作用的发挥情况,以及农 金(1 200元以下)的有 57.0%,占了绝大多数,粮食与衣物
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笔者依托985项目基金,以农大返乡 的提供情况也与现金相似,考察老人获得粮食现金的平均
学生为主要调查员,于2006年6~9月开展了对农村老年人 值,发现即使在消费较低的地区,这些资金也仅仅只能满足
养老现状的调查,涉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0 老人最低的温饱需求(表2)。可见,目前虽然大多数子女都
个老年人。 会对父母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但这种支持力度不大,多数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只以维持老人的生存为标准。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9.1%,女性占50.9%。凋查对象 表2 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物质支持
以60~7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为主,平均年龄73.6岁。其中
I_j蕊 两 ]痂可 腼 _元—叨
夫妻双全的老年人有44.87%,丧偶的老年人占51.3%。调
查对象丧偶的比例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并且女性被凋
查者中丧偶的比例高达64.37%,远高于男性被调查者。被
调查的老年人中93.82%都有生养子女,另外有3.86%的老
年人有收养子女,平均每个老人拥有子女数量接近4个,很 注:表中衣物数额为折算人民币。
多老人都是儿女双全,可以说,这一代的农村老年人有足够 2.2 农村老年人居住情况 在居住方式上,未与子女同居
的赡养者(表 1)。 的(独居和与老伴同住)老人有48.3%,在和子女共同居住
表l 被调查老年人拥有子女情况 的几种情况中,又以“与一个已婚儿子同住”的比例最高,达
到30.3%。调查他们和子女分开居住的原因,发现依从当地
惯例和“图清静”是最主要的两个理由。这表示我国传统的
“四世同堂”式的居住模式已经基本瓦解,成年子女脱离父
母家庭另组小家庭已成为新的习俗惯例,很多老年人也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