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柳州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柳州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目前,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产品达4500多种,反倾销形势严峻。因此,分析对华反倾销的新趋势,辨别未来贸易发展的威胁,对于我国企业规避反倾销风险,保持出口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柳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开放的国际环境和优惠的地域政策为柳州外贸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增长势头。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8.2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外贸规模全区排名第2。
(一)出口产品的产业特征突出,机电产品为明星商品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已建立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冶金为支柱产业,以化工、日化、造纸、制糖、建材等为龙头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工业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柳州出口商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据统计,近年全市出口商品主要有6大类:粮油土产、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化工医药、机电产品。其中,机电产品是支撑柳州出口快速增长的明星产品。2008年,柳州机电产品完成出口总额3.297亿美元,同比增长71.95%,在全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量中名列第2,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9.645亿美元的34.19% 。
(二)出口国别不断拓展,市场多元初现
近年柳州在巩固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2009年,柳州市做好重点出口企业及重点出口产品的协调服务工作,成功申请将出口许可证打印终端延伸至柳州市及下放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促进贸易便利化。此外,“伊朗柳州工业展”等“走出去”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开启了柳州外贸的新大门,推动全市外贸触底反弹。
日前,澳大利亚、印度和东盟成为柳州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澳大利亚是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越南为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同时,柳州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发展也十分迅猛。市场空间的扩大有力地保证了柳州外贸短期内取得恢复性增长,外贸潜力得以发挥。
(三)外贸经营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作为延续历史的工业城市和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柳州外贸经营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以下几组数据可以加以说明:
第一,2008年,柳钢和柳工分别以4.7亿美元和1.8亿美元成为广西出口额排名前2位的企业,占全市出口总额67.36%。第二,2010年前3季度,全市国有企业出口4.21亿美元,增长82.8%,占同期全市出口总额的89.5%。第三,在机电及冶金等主力产品的出口中,2010年1-9月柳工累计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占全市机电行业出口的55.8%;东风柳汽、上海通用五菱、重汽运力等企业出口额均在2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柳钢累计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占冶金行业出口的96%,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二、对华反倾销新趋势给柳州企业带来的威胁
(一)反倾销常态化,“双反”调查增多使贸易摩擦更复杂
自1979年欧共体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反倾销一直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95-2009年的15年间,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累计达746起,占全球调查总数(3865起)的19.3%,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对华贸易保护方式日趋多样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屡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反倾销形势复杂化。此外,擅长反倾销的欧盟也加入对华“双反”行列。2011年5月14日,欧盟就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终裁,对中国企业征收4%-12%的反补贴税和8%-35.1%的反倾销税,开创了欧盟对华“双反”的先例。反倾销+反补贴的叠加使用,不仅增加国内企业的应诉难度,降低企业胜诉的可能性,对我出口产品设置更苛刻的进入门槛,而且间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产生连带冲击。
(二)明星产品遭受重点打击,比较优势无法发挥
在对华反倾销态势不减的情况下,我国涉案产品种类不断增多。1995-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立案的产品有19大类,其中排名前5位的产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178起),化工业及其相关产品(159起),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94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68起),塑料、橡胶及其制品(52起);其涉诉案件共551起,占总调查数的73.9%,反倾销触角正从初级原料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新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转移。频繁的反倾销措施,不仅使我优势出口产品逐渐丧失国外市场,出口环境恶化,而且多次案件的累积效应会对涉案产业的中长期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难度加大,产能输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多国群起发难,多元市场备受考验
从GATT到WTO,欧美一直是期间不断制造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