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民间文化如何变为富民产业
陕北民间文化如何变为富民产业
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丰厚。特别是近年来先后有陕北民歌、绥德唢呐、安塞腰鼓等1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整合资源,在传承创新中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这份调研报告提出了“建设两大中心、三条廊道、五个文化产业基地”的积极建议。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的资源优势
经普查,已发现的各种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多达400余种。其中陕北民歌万余首、民间舞蹈150种、民间器乐曲牌1000余首,传统戏曲脚本300多部,曲艺节目及单曲上千个,各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50000余件。
全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项中,延安、榆林两市就有陕北民歌、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绥德唢呐、米脂唢呐,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陕北道情(延安市、清涧县)、榆林小曲、安塞剪纸、黄陵面花、陕北匠艺丹青建筑彩绘、黄帝陵祭典共计18项入选。
多元融合形成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陕北民间文化是中华源文化――黄河文化板块的重要分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陕北历史演进中多元传承融合,构成了陕北民间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形态。
比如,陕北民歌被学界誉为“研究陕北社会的活化石”;陕北秧歌、锣鼓唢呐、陕北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说书、陕北腰鼓、陕北农民画等,分别有着“民间艺术之花”、“天下第一鼓”、“东方毕加索”等美誉。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陕北,大人小孩都会唱民歌、扭秧歌。仅安塞一县,备案登记的各类民间艺人34000余人,其中骨干艺术人才6686人。靖边县2008年春节城乡闹秧歌,参与者近万人。被誉为“蹩鼓之乡”的洛川县,蹩鼓艺人超过2000人。陕北民间文化根植于农耕、放牧、贸易、迁徙、爱情、打工、行船赶脚等日常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中华主体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陕北民间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鲁艺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东方红》《王贵与李香香》《南泥湾》《绣金匾》《兄妹开荒》等一批史诗性作品。延安成为当时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中心,陕北文化成为中华先进民族文化的代表。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感慨地说:“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解放后,陕北民歌走向全国,产生了刘燕萍、丁喜才、李治文、马子清、白秉权等一批著名歌唱家。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榆林民间艺术团走出国门,在欧洲十多个国家演出半年,引起巨大轰动,被海内外媒体评为“一股来自西北高原的风”。近年在京、沪、粤等地举办的许多全国性文艺活动,都不忘邀请陕北的演出团体参加。
这一切说明,陕北民间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之一。
传承和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的突飞猛进,陕北民间文化跟进发展,产生了《走进延安》《挂红灯》《米脂婆姨绥德汉》《山歌情》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有的获得国家大奖,有的被选调赴京参加迎奥运演出。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名扬天下。老榆林酒与陕北民歌的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带动陕北民歌广泛走进城市茶楼酒店服务业领域,兴盛时从业者逾千人,既带动了就业又促进了民歌的发展。
对延安、榆林繁荣文化的努力要做充分肯定,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陕北民间文化无论在创作上、艺术表现上还是在影响力上,这些年总体上处于下滑的趋势。从纵向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荣已经远去,现实的发展步履蹒跚,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横向比,落后于周边的山西、甘肃、内蒙古,出现陕北民歌源产地“中心塌陷”,无一人打进全国青歌赛总决赛;与经济发展比,陕北文化发展与高速推进的陕北经济很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艺术人才断层流失,文化辅导、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骨干艺术团体艰难维持甚至解散;农村文化活动站点名存实亡,农民文化活动贫乏;文化传承处境尴尬,后继乏人;文化产业十分弱小,不成规模;缺乏有影响的作品和领军人物,文化影响力不断缩小。
“风光不再”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层面讲,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使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而传统的陕北民间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形式、内容老套,经营传播模式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从工作层面讲,主要是各级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坚持“两手抓”,文化在思想上经常摆不上位置。
繁荣民间文化是今日陕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