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工人形象塑造看对外宣传策略
从中国工人形象塑造看对外宣传策略【摘要】近年来,中国工人这一群体形象在国际报道中骤然增多,梳理近两年来国外媒体对中国工人的报道,认为这些报道寄托了西方中心话语的想象,宣扬的是西方神话价值体系,与中国工人的现状并不完全相符。由此提出中国对外宣传应有自己的中长期策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和文化身份,注重翻译和宣传策略
【关键词】工人形象塑造 文化身份 主体地位 宣传策略
近两年来,中国工人这一群体形象在国际报道中骤然增多,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英国的《卫报》,澳大利亚的《商业观察家》等多家外国媒体都发表了关于中国工人的报道。美国《时代》周刊于XX年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亚军,认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华尔街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由不知名的中国工人所拯救”。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XX年《经济学人》发表的封面文章:《中国工人力量的崛起》。就连全球灾难大片《XX年度人物,这是美国文化多元、包容性强的一种体现。《时代》对中国的工人进行肯定,表达了一种善意。但是,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工人形象与中国现实未必全然相符。中国工人登上年度人物排行榜之后的国内媒体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南方日报》的《“中国工人”应成为什么样的年度人物》,武汉晚报的《时代周刊所不知道的“中国工人”》,《钱江晚报》的《中国工人,悲情的自豪》等。国内报道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工人在金融危机中“和衷共济,共克时艰”起到的伟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西方媒体夸大事实、模糊细节的做法
中国工人形象寄托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巨型想象,宣扬的是西方神话价值体系
西方媒体的这种做法并不鲜见,是以西方为中心的霸权文化的产物。西方一向认为自身拥有占优势地位的普世文化价值观念。在传媒界西强东弱的格局下,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文化常常被扭曲甚或虚构,成为“想象性的东方”来佐证西方文化自身的强大。另外,西方话语从古希腊传说的尤利西斯,到《星球大战》中的卢克“拯救世界”这个概念颇有生拉硬套之嫌,与上帝拯救人类《拯救大兵瑞恩》中宣扬的西方人文价值观念完全一致。中国工人只是幸运地被无上优越的西方神话看中的一个虚弱陪衬。从报道中我们不难解读出熟悉的普通人成长为英雄进而拯救世界的“美国梦”概念和“超人”影子
对中国工人形象的报道具有倾向性,体现西方文化战略
实际上,从封面照片以及西方报道来看,作为《时代》年度人物的“中国工人”,既不是工业革命中的产业工人,更不是中国语境中当家作主的主人,而主要是指低收入的中国农民工。中国媒体中也有把原报道中的Chinese Worker直接译为中国农民工的,充分说明中西关于这个概念的差异。中国工人的形象在西方是模糊的无面孔(faceless)概念。西方话语只需要看到封面照片中女工们的群体形象,至于她们是谁从哪里来并不关心
另一篇文章《经济学人》的报道《中国工人力量的崛起》取了一个堂而皇之、混淆概念的题目,但内容却是讨论外资企业中的中国工人罢工要求加薪与世界经济的关系。甚至戏谑性地解构了中国建国初期《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图片,让中国民众熟悉的工人代表高举人民币,旁白配词:“我们工人要什么?更多钱!什么时候要?现在!”这种消解东方话语权的新闻策略不能仅仅理解为娱乐行为,它在无意识的一笑中解除了中国概念的庄重与严肃。报道中作者还提出了中国政府为何不强势干预罢工行为的几点原因:政府强势介入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中国政府了解最基本的不争事实,即外国投资者需要中国,所以有恃无恐;中国政府也确实认为工人的日趋自强与重建经济新平衡的政策相符合。这些报道没有出处没有解释只有类型化的结论,完全是没有真凭实据的有倾向性的臆测。包括文中对语句的模糊处理、逻辑圈套等等,比如中国“重建经济新平衡的政策”,仿佛指的是国内经济转型问题或者扩大内需问题,又仿佛不是。这些已经颠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原新华社对外部高级编辑熊蕾曾撰文指出美国的新闻舆论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球战略意识。从1950年的杜鲁门主义开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中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从没有改变,目的是“得到国内外对我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实际肯定”。而媒体在维护美国利益、打击异己方面高度一致,手段多样。对东方概念的挖掘和摆布利用成为西方话语文化占领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在将中国工人形象包容到拯救世界的西方神话中之后,西方媒体对中国老一套的指手画脚也转而围绕这个形象为中心开展起来:包括中国工人的生产是否对他国工人的工作机会造成了影响,中国工人的劳动安全状况是不是一种国际视野下的人权问题,中国工人是否受到本国和外国的资本拥有者的人道对待等等。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让中国世界威胁论一时甚嚣尘上
中国对外宣传的展现原则及策略
相形之下,多年来中国对外宣传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努力日见成效,对汶川地震和上海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