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农民诗人的苦难呐喊
青年农民诗人的苦难呐喊XX年1月18日,诗人携妻子从宁夏银川,坐车走了十几个小时,刚回到已经离开了大半年的老家,还没来得及清理一下满面的风尘,债主就来了,诗人回家的喜悦瞬间变成了忧愁
这一夜,在没有炉火的冰冷房间里,他流着泪写下了诗行:前脚进门/“黄世仁”就跟了进来/掏完诗歌/剩下的便是一沓毛票/远差十万八千里的归还/触落了一把老泪纵横/欢跃的孩子是家唯一的安慰……
诗人的笔名叫泾芮,1981年6月18日,他出生在甘肃省泾川县芮丰乡同中村,一个大山里的农户家。他只有初中文化,由于发表的诗作多,喜欢他作品的人便称他为“诗人”,而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他,却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个地道的农民
这是记者第一次钻进土炕的被窝里,采访同样钻在被窝里的当事人。腊月的大山里,屋子里没有炉火,刚倒的一杯开水,喝完一口,放下一会儿,再端起的时候,已是冰冷刺骨,只有被干牛粪烧热的土炕,才能抵御周遭的严寒
或许是被屋子里的寒冷冻木了,或许是生活使他变得麻木,谈话时,诗人的面部几乎没有表情变化,他半低着头娓娓叙述着:“上完初中,我就再也不想继续念书了,我就想着出去打工,能为父母和家庭分担些重担。”那时泾芮只有17岁,时间是1998年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指辍学),也没有恨过父母,他们已经尽力了,家里太穷了,确实没有办法。”他说,“穷”不是由于父母没本事造成的,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穷困
诗人的生活源头:民生艰难
这里究竟穷到了何种地步?记者随机走访了十几个家庭,在腊月的严寒中,他们几乎没有火炉取暖,晚上睡觉,只能靠提前晒干的牛粪烧热土炕,抵御寒气。记者晚上躺在土炕上,被烘得滚烫的土炕,透过炕上仅铺的一张竹凉席和薄褥子灼烤着身体,而其上却是穿过薄被不断向肢体侵袭的寒冷,露在被子外边的脸和耳朵都被冻得发麻发疼,身体下热上冷,人实在难以入睡
这里不少村民家里还存在着严重的“粮荒”。离同中村不远的百烟村,村民家的粮食普遍不够吃。李有存家里一共有5口人,妻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全家人只种有1亩地,每年也就能打XX年她已经16岁了,自己到甘肃省平凉市做了保姆
大女儿李秀芳,13岁才入学,今年17岁,刚上完三年级。放寒假前,爸爸就找到学校告诉老师,说下学期不让她再上了,要让她出去打工。她的老师王福荣说,这个娃娃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李秀芳找出了她在校时获得的7张奖状
这里的小学不是已经落实了中央“两免一补”的政策了?上小学并不需要家里花钱啊!记者发出疑问
李有存抽了一口烟,情绪激动地说:“我们就快没饭吃了,我的腿有残疾,不能出去打工,家里地又少,娃娃饿着肚子上学总不是个法子吧?”
他的回答仿佛使现场的空气凝固了,只有缕缕青烟从这位中年农民古铜色的脸前飘起……
就是这种萧瑟的情景,时时刻刻触发着诗人的灵感。“关山封住了父老乡亲远伸的目光/一盏煤油灯/便是村落的气息/他们常在这微弱的光中/纳鞋/写作业/却不知大山以外/灯火通明……”
泾芮不是天才的诗人。上中学时,他爱好写诗,写了许多,也往外寄了很多,但从来没有发表过。那时的他,对生活和周围的环境还没有深刻的体味,作品有些风花雪月。但那段日子,留给他最深的记忆是:自己经常为寄诗要花的几毛钱邮资发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打工、当民办老师、结婚生子……阅历也随着经历在增长,山里山外环境的不同,使他对家乡人民的苦难生活感受加深,他的诗也变得深沉厚重起来,在媒体上发表的也多了起来。看到他的家庭和他所生活的村子,就会发现,诗和他的生活竟然是那么的接近,他的大部分诗作就是他所熟悉的苦难生活的再现
村子里,李有存的家庭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其他家庭。59岁的珠秀玲老人家里,除了仅剩的半袋小麦,盛放油盐酱醋的瓶子都已经空了。老人得了哮喘病,没钱就医吃药,说一句话,就要喘一阵。现在,她每天强撑着,照顾自己的孙女――一个8年前从河边捡回来的小女孩燕燕。在冰冷的屋子角落,摆放着一口棺材,那是老人为自己准备的。老人不断用手颤抖地抚摩着孩子的脑袋,反复着一句话:“孩子可怜啊!以后,她可怎么办?孩子可怜啊……”
老人流泪了,带记者去的王老师流泪了,同去的诗人也流泪了。临行前,王老师拿出两元钱放在了老人的炕上,记者也强忍着泪水,拿出身上仅剩的70多元现金放在了炕上,大家沉默地走出了老人的家
就是这个不少百姓的生活已经困顿到了极点的村子,却曾经被甘肃省的某家电视台,作为泾县的小康示范村进行过宣传报道。同去的王老师和泾芮对此表示非常的无奈
国家已经全部免去了农村的农业税费,这里也不例外,农民的负担本该减轻,而这里的村子不知从何时开始(村民们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时间),村支书打着乡政府的旗号,公开向农民出卖土地,每亩地卖给农民收取1XX年多的打工生活,XX年,村子里的小学缺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