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壮族乡村文化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壮族乡村文化影响【摘 要】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壮族乡村的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 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壮族乡村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主要表 现在:老人的传统地位下降,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女性地位上升;传统文化活动迅速衰减 ,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互助范围缩小;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乡村生活群体弱势化等方面 。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因素,对于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是理性 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壮族;乡村文化;影响
【作 者】黄润柏,广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4-454X(XX年代初期“民工潮”波及壮族地区,并在90年代中 后期逐渐形成规模。农民大规模流动给流出地壮族乡村文化传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打破了流出地社会的封闭性,加速了流出地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引发 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XX年7~8月期间,笔者对红水河畔壮族聚居社区展开田野调查,本 文即以此次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一个壮族聚居的村落――板隆村的剖析,探讨壮族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乡村文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板隆村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广西东兰县长江乡的一个行政村,其所在的东兰县 是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XX年东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XX年末有人口902户,3403人,全 村总面积29.7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4.35人/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1XX年代以前 ,当地自产粮食不能自给,农民隐性失业现象严重。全村劳动力1877人,劳动力人均耕地仅 0.64亩,每年累计耕作时间不足2个月,除农忙季节全天劳作外,其他季节多是半日劳作半 日休息,特别是冬季,劳动力基本处于无业状态。XX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农 村人口流动潮流的影响下,一些村民开始外出,以寻找增加收入的机会。此后随着最先外出 者衣锦还乡的示范效应,到1995年左右外出务工人数比例不断增多,XX年以后,全村的青 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甚至一些文盲的妇女,也跟随丈夫或本村人到外地打工。劳动 力流动的去向大多在广西区内各大中城市以及邻近的广东省,所从事的一般是一些体力活或 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如进工厂当工人、到建筑工地打工、受雇种菜、护理芭蕉树、做木 材加工、搬运工、饭店服务员等。现在绝大多数青壮年都有打工的经历,村里几乎家家都有 人外出打工。据统计,XX年末全村劳务输出人数为63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3.56%,其中 出县外以上人数441人,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70%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形成了一种缓慢而持久的力量,逐渐地影响着板隆村的乡村文化 。而这种影响也正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质量
板隆村壮族劳动力流动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找钱”,二是“长见识”。对于绝大多数 外出的农民工来说,挣钱结婚、盖房子以及为儿女以后的花费做准备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为 了“长见识”而外出的仅限于少数刚离开学校、家里没有负担的年轻人。事实上,大多数村 民外出挣钱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据统计,XX年板隆村劳务输出人数为630人,劳务收入2 83万元,人均4000多元,远高于留守务农的村民。随着收入的增多,壮族农民生活质量有了 明显改善和提升,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改善和提升最直观地体现在“衣、食、住 、用”四个方面
住。板隆村传统住宅为干栏式,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古时 为茅草盖顶,篱笆 围边,圆木铺楼,后来发展为瓦顶、砖墙或泥墙、木板楼。干栏式住房普遍在向阳一边设有 晒台,有门与屋内相通以作晒谷、晒物、乘凉之用。大多数农户自XX年代以来都基本 上先后建了新房,有的农户还几次建新房。房屋的结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XX年代新建的房子大部分仍沿用干栏式,小部分改为平房。XX年代中期以后,村里 外出打工的人家几乎都翻盖了新房。新建的住房不再沿用传统的干栏结构,而是建造砖混结 构或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甚至三、四层小楼,稍富裕的人家讲究楼房的内外装修,外墙用瓷 砖装饰,楼内设有贴瓷砖的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牲畜另外圈养,实现了人畜分开,居 住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楼房造价在五、六万至十几万元不等,主要是打工所得。
衣。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款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壮族衣着以土布 为主,男子穿对襟 布扣唐装,妇女穿着右衽无领滚边上衣,戴蓝色或灰白相间的花格子头巾。服装的主要色调 为黑、深蓝、浅蓝等颜色,年轻女子穿蓝色,色彩较单一,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穿花衣 裳的女子还不多,即使有,也不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湖北省总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VIP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检验真题库_25.docx VIP
- 房贷提前还清协议书.docx VIP
- 公司治理教学课件(完整版).ppt VIP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ppt VIP
- 药物设计软件:Discovery Studio二次开发all.docx VIP
- 2025年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语文测试模拟题库汇编.docx VIP
- GTBO41100-2017B 项目运营手册成本弦.pdf VIP
- 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024)统编版(部编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