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省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摘要】 福建省生态学科近两年来在红树林湿地、鸟类保护、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研究、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生物多样性流的概念和衡量指数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 红树林 保护区群网 生物多样性流 近两年来,在林鹏院士等带领下,福建省的生态学工作者在生态学各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些是农林业第一线的工作,有些则是国内外前沿的工作,在此,我们加以总结,希望能对全省的生态学工作有所促进,还有很多工作发表在国际刊物,没及时收集到,不可能很全面,请大家谅解 一、红树林生态学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在红树林的结构、功能的研究基础上,近年来继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 林清贤等(XX年调查了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研究表明,人为干扰是目前红树林湿地鸟类种类组成与分布范围的主导因素,对于红树林区涉禽类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滩涂觅食生境,还要注意保护其休息生境。施富山等(XX年来红树林恢复性造林面积的扩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对红树林幼林的危害问题日益突出。从藤壶附着的生物化学、藤壶在红树林附着的生态学、藤壶对人工红树林幼林的危害和国内所采用的化学药物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认为研究红树植物对藤壶附着的响应和长期适应机制将为藤壶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启示。陈长平等(XX年来经过调查研究和建设,又有7个自然保护区得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林鹏等(XX年,体现了历史上社区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区域的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形态、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传统儒教文化的浓缩(郑凌峰, XX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对揭示植物与其它有机体之间的化学作用关系和阐明生物共进化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为符合持续发展策略的植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机会 陈圣宾和李振基(XX年来陈小麟(1999)、伍烈(XX年前,他们已成功跨5个纬度引种红树植物。林鹏等(XX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十三、养分和碳循环研究 Yang et al.(2005a)研究了皆伐对杉木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在的C、N库影响,揭示了地上部分是该森林的最大C储存库,而土壤中则是N的最大储存库。一旦炼山,C从枝叶和地被中大量流失,表土层中的C和N也有部分流失,导致土壤养分的短期变化。与此同时,杨玉盛等还对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枯枝落叶、季节变化和养分循环;格氏栲林与杉木林的土壤呼吸规律;皆伐对杉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格氏栲林与杉木林的地下碳库;格氏栲林与杉木林的粗木质残体进行了深入研究(Yang et al., 2005b; 陈光水等, 2005a, 2005b; 杨玉盛等, 2005a, 2005b, 2005c, 2006; Guo et al., 2006)。Li等(2006)对武夷山生物圈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群落的有机硅库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后,推算出在中国亚热带地区的毛竹有机硅库内储存了约1.26×1010 kg的硅,认为在通过生物矿化过程储存硅防止侵蚀和减缓由浮游植物引起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Chen G S,Yang Y S, Guo J F. Conversion of a natural broad-leafed evergreen forest into pure plantation forests in a subtropical area: Effects on carbon storage.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2005, 62: 659~668. [2]Guo, J.F., Yang, Y.S., Chen, G.S., et al. 2006. Soil C and N pools in Chinese fir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and changes with slash burning in mid-subtropical China. Pedosphere, 16(1):56-63. [3]Li Z J, Lin P, He J Y, Yang Z W, Lin Y M. Silicon’s organic pool and biological cycle in moso bamboo community of Wuyishan Biosphere Reserv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