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

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1978年11月,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问世之际,茅盾曾书赠七绝一首: 当年海上惊雷雨,雾散云开明朗天 阅尽风霜君更健,昭君今继越王篇 诗后有跋语云:“三十年代末我在上海初见雷雨演出当时震惊剧坛。”“三十年代末”之“末”可能是笔误,盖当时茅盾在香港、新疆等地,但《雷雨》演出“震惊剧坛”确是实情。“雾散云开”是否喻指《日出》(这是继《雷雨》之后的另一部名作),不好断言,为“明朗天”作铺垫则用意显然――《明朗的天》是曹禺1949年之后的第一部作品。“越王篇”即1960年与梅阡等人合作的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以“越王篇”代指,为的是合乎绝句的平仄。“阅尽风霜君更健”,看来是对《王昭君》的赞赏。茅盾的勖勉除了应景成分,恐怕多少也是这位政治意识强烈的文学家美学情趣的流露 《雷雨》、《日出》为五四新文学的瑰宝,世有定评,曹禺1949年之后的作品却难以恭维。曹禺在谈到《雷雨》、《北京人》的创作体会时有过这样一番话: 写东西如果先有主题,然后搜集材料再写下去,在我来说是很费劲的。我已经试过几次,结果都失败了。我想写作要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逼得你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然后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浑然一体的 并非巧合的是,《明朗的天》等三部作品都是“先有主题”的奉命之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遵命文学”)。作者在完成《王昭君》的创作之后,写过一篇《昭君自有千秋在――我为什么写〈王昭君〉》,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 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下午,在政协礼堂,总理和我们一起谈话。内蒙的一位领导同志向周总理反映,在内蒙地区,在钢城包头,蒙族的男同志要找汉族对象有些困难,因为汉族姑娘一般不愿意嫁给蒙族的小伙子。周总理说:要提倡汉族妇女嫁给少数民族,不要大汉族主义;古时候就有一个王昭君是这样做的!接着,总理对我说:“曹禺,你就写王昭君吧!”总理还提议大家举杯,预祝《王昭君》早日写成 1979年,《王昭君》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笔者记得,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观看演出后说过这样一句话:《王昭君》里没有王昭君。当然这也许是一家之言,但在经过了40年的时间积淀之后,《王昭君》早已被世人淡忘,却是不争的事实。《王昭君》出于周恩来的托付,辗转多年才勉力写成,致使这位经纬万端的政治家生前未及看到该剧的问世和演出,自然也就无缘发表观感。在笔者的记忆中,曹禺大概是周恩来1949年之后最为关注的剧作家之一,这既基于早年艺术实践形成的情趣,又植根于1949年之前在重庆的交往 1962年,在3月上旬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前不到半个月,周恩来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谈话中多处论及曹禺,高度评价他1949年之前的作品: 曹禺同志的《雷雨》写于“九一八”之后,那个时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民国时代。写的是”五四”前后的历史背景,已经没有辫子了。写的是封建买办的家庭,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有人问:为什么鲁大海不领导工人革命?《日出》中为什么工人只在后面打夯,为什么不把小东西救出去?让他去说吧,这意见是很可笑的,因为当时工人只有那样的觉悟程度,作家只有那样的认识水平。这是合乎那个时代进步作家的认识水平的。那时还有左翼作家的更革命的作品,但带有宣传味道,成为艺术品的很少。我在重庆时对曹禺说过,我欣赏你的,就是你的剧本是合乎你的思想水平的 周恩来也只有在相对宽松的1960年代初,才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对历史的评价往往是指导现实的需要: 新的迷信把我们的思想束缚起来了,于是作家们不敢写了,帽子很多,写得很少,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曹禺同志是有勇气的作家,是有自信心的作家,大家很尊重他。但他写《胆剑篇》也很苦恼。他入了党,应该更大胆,但反而更胆小了。谦虚是好事,但胆子变小了不好。入党应该对他有好处,要求严格一些,但写作上好像反而有了束缚。把一个具体作家作为例子来讲一下有好处。所以举曹禺同志为例,因为他是党员,又因为他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对他要求严格一些,说重了他不会怪我。过去和曹禺同志在重庆谈问题的时候,他拘束很少,现在好像拘束多了。生怕这个错,那个错,没有主见,没有把握。这样写就写不出好东西来。成见是不好的,意见要从实际出发,否则是谬见,是主观主义。但要有主见,现在主见少了。《明朗的天》好像还活泼些。有人说它不深刻,但这是解放不久后写的,写在1953年。这个戏把帝国主义办医学院的反面的东西揭露出来了,我看过几次,每次都受感动。《胆剑篇》有它的好处,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但我没有那样受感动。作者好像受了某种束缚,是新的迷信所造成的 比较而言,周恩来对《胆剑篇》和《明朗的天》这两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