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细密枝山祭祀仪式和生态与谐
阿细密枝山祭祀仪式和生态与谐【摘 要】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方面。 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 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依存关系,以及村民 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关键词】密枝山祭祀;生态和谐;空间观念;时间观念
【作 者】彭兆荣,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路芳,厦门大 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4-454X(XX年农历二 月 初二,阿细人就会进行密枝山祭祀。这是当地比较隆重的祭祀。祭祀当天,每家每户均会拿 着两炷香,一碗米(大约500克左右)⑨,几根柴,外加5元钱(10)交到村委会 ,由村委会专门 人员进行登记注册。然后用大家集资的这笔钱去购买一头黑毛伢猪作为祭祀的牺牲。牺牲由 主祭毕摩和相关人员事前认真挑选,要求是要健壮的、猪的头部长相比较好的。二月初二这 天中午,吃过午饭,毕摩和寨老们就事先到达村子西边的密枝山,把祭祀寨门、圣水、清香 叶等祭祀用品准备好,等待壮年村民把牺牲运到山上,赶着猪经过镇魔辟邪的寨门,经过两 位毕摩舞动清香叶沾着圣水沐浴过的猪自然成了神圣的祭品,这个时候,猪是不能再走回头 路的,村民引着,甚至生拉硬拽,爬上一个小坡,把猪赶上神树前面,首先进行生祭,然后 在神树前杀生,然后把毛刮干净后,把猪头、猪脚、猪尾以及一个扇子骨、外加两碗米饭、 两碗酒、两炷香拿到神树前进行祭拜,剩下牺牲的大部分就于当天用密枝山旁取来的常年不 断的泉水和密枝山上的柴在山上用大锅做熟,然后村民们当天晚上就在山上共享圣餐。按阿 细人的规矩,密枝山上的树任何人都不能砍,即使是枯树枝都不能捡。因此,虽然红万村地 处高山地带,年降雨量只有900-1000毫米(11),但红万村却是一个被绿树环绕的 村落,密枝山 上有一股泉水常年流淌。当地居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互帮互助,有着良好的自然生 态与人文生态。那么,密枝山祭祀是否与自然存在内在的关系呢?
根据流行于XX年代对 大盆地和西南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即是为了了解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与 种群数量的相互关系;C.格尔茨认为生态学系统概念是文化、生物和环境之间持续的相互 作 用观点的逻辑理论。(13)笔者认为,作为展示文化的祭仪,它和环境或是生态的 关系互相依存 ;在与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滥觞、形成和传袭的某一种独特仪式,并通过这种特殊的仪 式建立起一种保护生存环境的制度,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仪式对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 重要性,坚定了人们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继承发扬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仪式的信心,使得仪 式的传承与环境的保护相兼相融。村民也在遵守仪式的禁忌与规定的过程中构建了人与大自 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文生态空间
二、仪式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
仪式具有明显的“生态”性质,从很多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仪式对于生态的关系 首先是表现在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以及对时空制度的记录上,如郭沫若对卜辞的研究, 以及他对殷商人每日早晚迎日出,送日入的礼拜仪式的研究;叶舒宪对司马迁所提到的汉代 祀太一仪式与印第安人的助日仪式的对比,我们都可以发现时空观念和制度在仪式中的作用 。(14)仪式是时间和空间的展示,因为仪式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 ,人们才能去 建构、筹划或确定仪式的内容。这首先要涉及人们的分类,及“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 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5)通过分类系统,形成了仪式的时间与空间,在这仪式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们 还对它附加了“ 神圣”和“世俗”的分类,也就有了“圣物”或“禁忌”,围绕这些分类,一些具有社会意 义的法律效力的社会制度也会随之产生。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概括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生 态的哲学观念,像祭祀、庆典、巫术、占卜、测字、看风水、观天象等都是伴随着敬畏自然 、将自然神化等崇拜、信仰、观念等行为化和技术化的果实。通过仪式的展演,使自然环境 “神圣化”,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通过仪式的特殊形式和神圣力量来建造一种 能够平衡人群与人际关系的生态环境。因为仪式的作用并不限于一种纯粹形式性的品质,它 属于一种“生态型平衡”。它既可指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亦可指社会中的人与人、阶级 与阶级、性别与性别等社会范式和传统所形成的既定关系的平衡,即“人文生态”。(16)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桑迪认为:仪式与自然生态压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和假设关系。这就解释了由于生态资 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消耗对社会全体成员造成生存上的威胁并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