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作文教学概要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育与作文教学概要1

美育与作文教学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吴俊 一、何谓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简称。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很重视美育。例如,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实施体育和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和艺术的女神,缪斯教育是指智育与美育。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家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仁人君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儒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当把人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即“精神之能力”和“身体之能力”和谐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实施“完全之教育”,它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美育实施的方法》,提出了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他认为,实施美育应当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方面入手。蔡元培认为,儿童满了3岁,要进幼稚园。“幼稚园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过渡机关”。在这一阶段,舞蹈、唱歌、手工都是儿童美育的专门课程。“就是叫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儿童6岁进小学,此后十一、二年,都是普遍教育时期。这一阶段,“专属美育的课程,是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到中学时代,他们自主力渐强,表现个性的冲动渐渐发展;选取的文字美术,可以复杂一点,悲壮、滑稽的著作,都可应用了”。其他学科,也可利用其中含有的形象等因素进行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他说:“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除艺术之外,他还把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作为实施美育的理想范本。他说:“我们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他为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经常把他们带进大自然。 他说:“我让未来的学生——6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林、花朵、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他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同训练他们的感知力、创造力结合起来。他把这类课叫“思维课”。他说:“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感知这些词语,如:晚霞,夏天的薄明或暮色,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思维课”步骤: 1、带学生走进自然→2、感知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和美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3、让学生把感知到的一切用口语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将所说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培养表达力)→4、让学生联系感知的自然,借助想象,编写想象作文(培养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农村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忽略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习作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教师不重视去调查学情,而重视去猜测去年考了某某类的题型。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 2.教师过度地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在许多农村中小学,政府严格核编教师数量,严格控制增加新教师,以至于出现中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的现象。一些年纪大一点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甚至一直沿习那种传统的古老的“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的方法强加于学生。一上习作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 3.教师写作评价的“一刀切”。不少教师放不开胆子激励学生爱说、多说、大胆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动不动以“请说完整”、“请说连贯”要求学生,学生真是不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己出,毫无个性可言。习作评价针对性不够,评语笼统,不具指导性;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 (二)学生方面 1、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52%,且有随年级增高之势。 2、对习作的懒惰、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于作文的全过程。注意观察并有兴趣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7%,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7%,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