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幕后故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幕后故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1978年5月,南京的天气有些闷热,南京大学哲学系楼前人影稀疏。胡福明和好友姚诚埋头走上楼前的台阶,两人都显得心事重重
姚诚对胡福明说:“你现在是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了。”话语间不无悲壮之感。引发两人不安的是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胡福明正是该文的作者。“文章写好后,此生不得安宁了。”胡福明说
事实上,从这篇文章开始,不仅胡福明没有了“安宁”,几乎整个中国都被投入一个浪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之中,并由此引发了这个古老国家当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变革
30年前的1978年5月11日,由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刊登后,被认为是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宣言”,是思想解放和时代转折的先声,有人称它为“春风第一枝”。此后,一个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并由此发展成为一场遍及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旗帜鲜明,勇闯禁区
“文革10年,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中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农村有2亿5千万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统治了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很多同志虽然也看到了问题,但是不能也不敢讲真话。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有一种强烈的被解放了的感觉,感到压在身上的石头和大山一下子全被推倒了。我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拥有专业的敏感性,这篇文章也是我对文革灾难反思的结果。”胡福明回忆说
胡福明,1935年出生, 江苏无锡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后,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哲学系副主任、教授。1982年调江苏省委,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现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作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仔细研究后,觉得此提法不妥,它有悖于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这就等于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政策都要维护和贯彻,那么,人民群众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要求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就不可能了,那么多冤假错案也都不能平反。他后来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我从来不说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对的,但我也不敢公开说是错了,我只是在心里认为是错了。我感觉到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胡福明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站出来对“两个凡是”予以回击,只有否定“两个凡是”,才能彻底拨乱反正
文章初稿,在医院走廊完成
胡福明认为,“两个凡是”是盛行多年的“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天才论”的翻版,既是精神枷锁也是政治枷锁,因此,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去回应“两个凡是”。1977年夏天,胡福明的爱人因患肿瘤住院手术。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伴妻子。陪护病人本来就很辛苦,再加上高温酷暑和蚊虫叮咬,胡福明无法入睡。深夜,他在医院的过道里走来走去思考着,满脑子都在想着文章的事。有几天,他干脆就把马列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带到医院,借着走廊的灯光,蹲下身子趴在凳子上写文章提纲。瞌睡了,就把三个椅子拼起来躺一会,醒了再看、再写、再改,稿子改得密密麻麻的,连自己都快看不清了,就把稿子再重新抄一遍。就这样,胡福明完成了8000字的初稿
胡福明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确实心虚害怕,很有压力。因为自己曾因替被打倒的校长说了句公道话而当过一次“反革命”了,那次人家还可以说你是蒙冤,但如果这次要是再批判“两个凡是”,那就真的要被当成“反革命”了。因为“文化大革命”以来,“两报一刊”社论从来都是代表党中央发言,中央最高领导的指示都是通过“两报一刊”社论来传达。所以,与“两报一刊”社论唱反调不就是等于反党反中央吗?而且“两个凡是”是从维护毛泽东思想的角度出发的,批判“两个凡是”等于否定了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思想,这罪名可就大了。反党、反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比这个罪名更大的了。再说,那时他已有了两个孩子,女孩12岁,男孩才9岁。如果再出这样的大事,家庭不就全完了吗?
那段时间,胡福明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整天都在考虑着这个问题。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下定了决心
胡福明把文章寄给了《光明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