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记忆――茅盾友朋手札》问世记.docVIP

《尘封记忆――茅盾友朋手札》问世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尘封记忆――茅盾友朋手札》问世记

《尘封记忆――茅盾友朋手札》问世记 《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终于问世了。我一拿到样书,就急忙拨通北京的电话,把这喜讯告诉茅盾先生的儿子韦韬同志,我们不约而同都说了一句:“可了却一个心愿了!” 我们为什么会同时说出这样一句话呢?那要追溯到十年前,韦韬同志向上海图书馆第三次捐赠一批名家手稿,其中有巴金、冰心、夏衍、丁玲、俞平伯、叶圣陶、姚雪垠、周而复等XX年代初,上图成立“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室”(1996年12月上图新馆开馆改为手稿馆),陈列了巴金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手稿,其中陈列的茅盾手稿,当时是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子铭商借的,承他的支持,提供了数件茅盾致他的信函。这是在无奈之下的上策,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数年后,上图新馆即将落成。新馆设有30个专室,还专辟一个“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为迎接新馆的开馆,我们又一次向全国各地征集名家手稿。其间最使我担心的,是能否征集到茅盾手稿。一天,我猛然想到茅盾之子韦韬。上世纪70年代末,韦韬同志从部队转业来到他父亲身边,既可照顾他年迈的父亲,又可搜集资料,以帮助茅盾撰写回忆录。因此韦韬同志常来上图(指南京西路老馆)寻找资料,其间都由我接待。我们从此渐渐相熟。后来我们在编《柳亚子书信集》时,还曾得到他的支持。从与他交往中感觉他具有军人豪爽的性格,而且为人也非常的和善,心想何不向他求援呢?为此我抱着试探的心情,给他写了一封信。谁料没多久,就收到他来信 斌如同志: 您好!十七年前,承您帮忙在上图查找资料,怎能忘怀,只是岁月催人,如今我已是一老朽! 上图的名人室,我一定设法捐献一些茅公的手稿,但请不要着急,目前我正在整理《全集》的集外集,不少手稿还需翻阅,等这本书办完了,彻底整理手稿,定为你们选出一些 匆此不一。顺颂 秋安 韦韬 1995.10.11 看完此信,我不禁万般感激,更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时隔半年,1996年3月,韦韬第一次向上图捐赠了茅公手稿 1996年12月,上图新馆落成,韦韬同志被邀出席开馆仪式。他对新馆一流的建筑,齐全的设备大为赞赏。走进手稿馆,一眼看见展柜中陈列着一张茅盾四十年代伏案写作的照片,茅盾的手稿,与鲁迅、郭沫若的手稿并列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让人们欣赏现代新文学三位大师的文采。韦韬说:“你们的工作太有意义了,上图有这么好的条件,今后我还会捐的。”事后他又来信说:“上海是父亲主要的生活基地,也是他步入文坛,并取得主要成就的地方,所以父亲对上海的感情是深厚的。但目前父亲与上海的有形联系,似乎只有上海图书馆了,今后我将继续尽我绵薄之力。”事后正如他所言,接连第二、第三次向上图捐赠。所以他才会说出“现在大部份东西都给你们了”。为感谢韦韬同志对上图的信任,不辜负他的重托,我们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批书信的出版工作,它不仅是研究茅盾生平活动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为此,我们手稿馆的同志们于1997年秋,开始着手整理、编选工作 关于如何编排这本集子,我与韦韬同志曾多次商议,都认为现在出版的名人书信不少,但大都是单一的,这次何不将他们的互通信函一起编进去,也就是说把整理出来的书信,与茅盾先生的去信一一对应起来,编一本茅盾友朋来往书信集 原则一定,我们就开始动工。说实在,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轻松,首先得把900余封信函一一整理挑选。然后将选入的书信,又一一从茅盾信函中寻找。有时寻找半天也对不上一、二件。并且对上的信件,还需一一誊抄出来,碰上字迹潦草难辨之字,又得查找一阵 两年后,当这项工作即将完成时,我还请韦韬同志为本书写了“前言”。一切就绪后,我们想这样一本具有文学史料价值的好书,出版不会有问题吧?可事与愿违,联系几家出版社,都说出版资料书亏本,难以落实。这下使我甚为不安,如何向韦韬同志交代呢?面对现实只能老老实实把这一情况向他禀告,并再积极联系出版社。这样一拖又是几年。终于,韦韬来信催问了,信中写道: 现在,转眼已过了四五年,不知这本集子印了没有?我认为这些信件是很珍贵的材料,当时现代文学馆就有意收藏这批信件,但我考虑茅公与上海的特殊渊源与感情,决定捐献给上图。把这些信件精选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一则,这些信件反映了中国文坛历史上的一页;二则,这些作家大都已经作古,书信集正是对他们的一份纪念! 我今天写这封信,便是有意催促你一下,请上图能尽快出版这本书信集,以了却我的心愿。茅公保存了这些信件几十年,我又保存了十九年,希望能对这些信件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读了韦韬来信,我久久难以平静,我们手稿馆成立十年来,能得到文化界前辈和他们家属的支持,这不仅是他们对上海的一份深情,也是被我们一颗“真诚”之心所感动,才赢得每一位捐赠者的信任。我们决不能失信,这是关系到上图的声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