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风采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风采录

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风采录1962年10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与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促膝而谈,鼓励他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为粮棉双丰收做贡献。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多种棉花,你要做好榜样呀!”就在那年冬天,澧阳平原上诞生的植棉模范毕承松的名字连同他的“粮棉田,要改革”的呼喊传遍大江南北,响彻了神州大地 这是一位怎样的传奇式风云人物?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年逾九旬的毕承松。毕老的屋前一片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百多盆草木花卉错落有致,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高大的盆植棉花,它们枝繁叶茂,叶色青红适度,枝身棉桃累累。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毕老中等个子,身体硬朗,背微驼,上穿一件白色圆领汗衫,下穿青色长裤,脚着一双黄色塑料拖鞋。虽说盛夏炎热,他却还穿着丝袜。将我们迎进家中时,国字形脸盘上溢满了喜色,一双手十分粗糙,分明感觉得到老茧疙瘩,但全身上下看去清清爽爽,干净利落。在客厅坐下后,毕老不紧不慢地捋起右裤管,只见他的膝盖以下青筋盘根错节,一处伤疤刻写着当年国民党兵用长枪托将他砸伤的经历。他指着墙上挂着的那些用镜框装裱的照片、证书等一一给我们讲述他的蹉跎岁月 “八根系”的苦说不尽 1913年5月,毕承松出生于澧县澧澹乡上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未及成年,毕承松便干起了八根系(挑夫)的营生。一次,毕承松在给国民党部队运货时,连人带货倒在了路边,国民党的士兵闻声过来,一声吆喝,取下肩上的长枪,用枪托在毕承松的右腿膝关节处狠狠地连砸三下,把他扔进祠堂扬长而去。瘦弱的毕承松完全失去知觉晕死过去。也许是毕承松福大命大,有个姓田的婆婆发现了他。见躺在地上的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急急地找人把他抬回家中,搬出竹床,抱来被子把他安顿下,接着又找了个郎中给他治伤,并按药方买来了几副草药,田婆婆给他敷了又换,换了又敷,当毕承松醒来的时候,老人在竹床边已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田婆婆说:“伢儿,你命大,好好地活,必有后福!”捡回一条命的毕承松哭了,田婆婆也哭了。好事做到底,田婆婆请人做了副担架,把还一瘸一拐的毕承松连同几副草药送回了老家,还千叮万嘱要他一定别忘了草药的敷治,当心落下残疾。田婆婆的义举,令毕承松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这给了年轻苦难的毕承松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抹干眼泪,他又开始继续那不知何日是尽头的八根系的卖命生涯 l936年,毕承松结婚了,妻子是本乡本土的柳家铺人,姓李,相貌端庄,脾气温和。婚后喜添一子,全家上下欢喜不已。毕家虽日子依旧清苦,但家里和和气气,苦中有乐,很受乡里乡亲羡慕。两三年后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个家庭清苦中的平静。半夜时分,毕承松才三岁的儿子大哭大闹,接着又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连说胡话。家中分文没有,全家人心慌意乱,只盼早点天亮后去找远房亲戚求点救命钱,但可怜的孩子未能坚持到第二天。儿子的夭折,给毕承松全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抱着死去的儿子,毕承松只觉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老母亲一下子头发全白,成天不言不语;妻子精神恍惚,痴痴呆呆整天念叨着:“我的儿,我的儿……”毕承松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救妻子,为了保住这个家,他跑到妻姐家里,求她看在亲妹妹疯疯癫癫的份上,让她的儿子暂时过来陪妻子住段时间,希望以此安慰精神失常的妻子。姐姐救妹心切,将自己惟一的儿子过继给毕承松夫妇。说来也怪,李氏的状况随着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的到来渐渐好了起来,两年后神志恢复正常。这个家庭总算熬过来了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毕承松铤而走险,挑起八根系13次走向险象频生的三斗坪。三斗坪之险,让挑夫闻之色变。以百步磴为例,下面挑夫的嘴可以触到上面挑夫的脚后跟,并且上下百步无法换肩,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正因为如此,有些挑夫就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聚众赌博,这是毕承松竭力反对的。他不仅自己从不参加,还劝诫其他挑夫说:“越是用命换来的钱,越要用到刀口上,赢了别人的钱自己不安心,输了自己的钱不甘心,就是死了也对不起家里的妻儿老小……”毕承松虽说只是个挑八根系的挑夫,但他是条真正的汉子,他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承载了多舛多难的命运,他用他强实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种棉花的乐享不尽 “38岁得解放,39岁学文化,一天不死种棉花。”这是毕承松回忆往事时的口头禅。说起棉花,毕老情绪高亢起来。劳模的植棉经验是一套一套的,我们却似懂非懂。尽管如此,我们仍被他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棉花情结所打动 解放初期的毕承松,边学文化边种棉花,屋前屋后种得满地都是,一点空地都舍不得闲下。邻里左右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不大和他打招呼,弄得他母亲在家天天唠叨:“人家说养丫头受气,我养儿也受气。”毕承松总是不做声,日夜趴在棉花地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渐渐地摸索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棉锄八遍花如银”、“锄头底下三分火”、“锄头底下三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